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91|回复: 22

悼念王岐山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8 09: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原生态 于 2010-7-18 10:26 编辑

我们尊敬的好朋友、好老师王岐山教授因胰腺癌抢救无效,7月17日上午于合肥辞世。
王老是一位严谨谦逊的学者,作为中国的水鸟与鹤类权威,曾经认真又耐心地为我们讲解鸟类的基本常识,与我们同去闽江口,关心福建鸟会的成长。给我们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如今王老乘鹤西去,令人痛心,深表哀悼!

20067517284721165.jpg

王老在闽江口:http://www.fjbirds.org/bbs/viewt ... =%CD%F5%E1%AA%C9%BD
http://www.fjbirds.org/bbs/viewt ... =%CD%F5%E1%AA%C9%BD
讲座:http://www.fjbirds.org/bbs/viewt ... hlight=%BD%B2%D7%F9
http://www.fjbirds.org/bbs/viewt ... mp;extra=page%3D149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9: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生态 于 2010-7-18 10:04 编辑

王歧山:爱鸟就是爱自己
7月19日,烈日炎炎。江西省进贤县三里乡,一座高压电力塔下,一大批专家议论纷纷,兴奋不已。他们的头顶上,一个大鸟巢里,傲然立着一只大鸟,偶尔转动一下头,向下扫一眼,时不时,还有3只小脑袋也向下探一探。这些“小动作”总会惹得在下面的专家和记者一阵骚动。这大鸟名叫东方白鹳,全世界仅存3000只左右。更重要的是,这会儿,它本应在遥远的西伯利亚生儿育女,如今,它却把家安在炎热的鄱阳湖畔,不知是个什么兆头。正因为如此,特意赶来的王歧山,也成了记者追逐的对象。

本期人物

王歧山,中国鸟类学会理事、中国鸟类学会水鸟专家组组长、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科学顾问。

东方白鹳能够适应38℃,甚至不止38℃的高温,而且还能生儿育女,非常了不起。

记者:我们都知道,按常规,东方白鹳这会儿应该在遥远的北方,气温比较低的地方。留在这儿,似乎是一个不太正常的现象,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王歧山:东方白鹳在夏季这么热的天来到鄱阳湖畔筑巢产卵的现象,我们现在还不能下结论,只能有个初步的推测。这个问题,没有十年八年下不了确切的结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过去都过低地估计了鸟的适应性和鸟的智慧。常规地说,东方白鹳本来在北纬40度以北的地方产卵筑巢,温度高两摄氏度都受不了,现在却能够适应38℃,甚至不止38℃、晒一天有可能达到40℃至50℃的高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记者:您可否给我们具体分析,是什么原因让东方白鹳来到这里?

王歧山: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第一、因为我在安徽皖南一个古村里,发现了几百年以前东方白鹳筑巢。不排除在过去,亚热带就是东方白鹳的生存地,后来演变到北边了,现在又回来了,这不奇怪。

第二、也可能有一个小群没有迁往北方,就在亚热带的江西、安徽等省份的森林里,没有被人发现,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这个物种可能就在这里生存过。

不过我个人估计最大的可能性是这些年东北严重缺水,许多保护区干旱得连地表都开裂了。没有水就没有鱼,就没有丰足的食物,而且连年干旱,东方白鹳在那里生存不下去了,只有往南方来。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可以供应充足的食物,我估计这是最大的原因。

记者:您认为这种反常现象是好事还是坏事?

王歧山:我认为这本身是件好事,因为它没有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没有侵犯人的利益,没有带来传染病,没有吃掉你家的小鸡,也没有吃你的庄稼,无非是找点小鱼、螺蛳、泥鳅、青蛙、还有害虫,冬天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的解剖记录中东方白鹳还吃草根。所以说,东方白鹳的出现标志着这个地方的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甚至有可能从一个迁徙的种群变成一个留居的种群,这是一个新的模式。要知道,鸟是环境的一个“质量标准”,因为它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适应当地的环境、当地的气候,对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而鸟生存所需的环境又与我们人类生存所需的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事了近50年的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我跑了很多地方,很多事让我特别感动。

记者:您从事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近50年了。这么多年,有哪些事印象深刻?

王歧山:我1958年开始从事鸟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要说印象深刻,是1979年在安徽的升金湖,第一次看到99只白头鹤。因为当时白头鹤已经在中国消失50年了,50年来没有人发现过,也没有人报道过,后来还看到200多只东方白鹳,非常兴奋。这说明升金湖这个地方的环境还没有受到破坏,特别是作为湿地,湿地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人要依靠湿地来生存,比如说养鱼、行船、用水,还有水生植物如芦苇、茭白等,养鱼养虾都靠这个,那么能有这么多动物出现,我相信这个地方水生生物系统比较稳定,也就是说人的干扰破坏比较少。在国外给外国人看我拍的照片,他们也很兴奋。后来在升金湖一共发现360只白头鹤。白头鹤觅食的时候是要分散开的,一只鹤占一定的面积,各自有各自的领地,而且这个都是有效面积,360只白头鹤需要多么大的面积啊。从这个意义上推测,这个地方的环境容纳量是比较大的,水生生态的保护是比较好的,所以当时感觉到安徽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心里不仅仅是高兴,还有感动。

记者:这样让您感动的事多吗?

王歧山:多啊。我这些年来跑了非常多的地方,大别山、九华山、黄山、狼牙山等等,平原丘陵山地都跑遍了。

在一些山区,我看到了过去书本上有,但现实中传说已经没有了的鸟类。记得在大别山研究白冠长尾雉,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京剧中武生帽子上长长的帽翅,就是用它的“尾巴”做的。这种鸟在野外很难看到。一个早晨,我们跟一个猎人上了山。这个猎人养了一只白冠长尾雉“媒子”,用来当诱饵。到了白冠长尾雉发情的季节,它要“占山为王”,一个山头就一只雄鸟。

猎人在山上找了一小块比较平坦的地方,设下陷阱只留一个通道,然后把“媒子”放出来,用一根绳拿橛子固定在陷阱中间。“媒子”一出来很高兴,但这种鸟不会叫,只是用力扇动翅膀,引诱雌鸟前来交配。这时,山上的那只雄鸟听到自己领地来了别的雄鸟就赶过来驱赶。当时我们躲在不远的草丛里面,蚂蟥咬了手也不敢动。山上的鸟从通道进到陷阱里跟“媒子”打架,这时候猎人不小心动了一下草丛,这只白冠长尾雉感觉到了,马上往回跑,但一下就被陷阱中的绳子逮住了。

就在逮到白冠长尾雉的一刹那,心里那个高兴,蚂蟥咬我也值得啊。

还有就是“八色鸫”,这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体型不太大,尾巴比较短,叫声很大,羽毛有八种颜色,非常漂亮。过去我看见过标本,但是一直没有看到活的,飞起来的时候,羽毛红的、黄的、紫的、白的……真是漂亮,画都画不出来,看到一次后一辈子都忘不了。你不由感叹,大自然怎么能创造出这么漂亮的生物来呢。

一排“排铳”大概有十几杆枪,一次就能打死1500只野鸭,看了真让人痛心。所以,我们对鸟类的保护意识还要加强,要做到你拿一块石头赶走麻雀,马上就有人瞧不起你。

记者:有没有让您觉得特别痛心的事?

王歧山:还是升金湖,那是在1981年的时候,当时升金湖的老百姓还是用“排铳”在打野鸭。“排铳”就是一个小船上支着一把类似小炮的枪,连起来以后点火一起打。一排“排铳”大概有十几杆枪,一次打过去我们曾经下到水里去数过,打死了1500只野鸭,看了真让人痛心,外国的专家看了都掉眼泪。好在现在这种现象少多了,人们的意识提高了不少,但还是有差距。

记者:差距在哪里?

王歧山: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鸟类生存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个生存条件不具备了,鸟就飞走了,它甚至比我们人类更早知道环境的变化。水源污染人不知道鸟知道,空气不好人不知道鸟知道,所以说鸟是环境好坏的“质量标准”,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比方说森林,森林里没有鸟的话就是死亡的森林,一点生气都没有。有了鸟,森林才有生气,森林没有鸟害虫就泛滥了,各种毛虫就能把森林吃光。这个就是大自然造就的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规律,不能缺少任何一员。

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差距就在于大家爱护鸟类的意识还不够高,也不够普遍。我去年在德国开一个白鹳会议,为了节约经费,主办方把我们安排在老百姓家里住,房东是个50多岁的家庭妇女。我住在她家从窗户就看见外面摆放了啄木鸟招引设施,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冬天招引啄木鸟,而且房子外面各种鸟的招引设施都有,比方说一个盘子中放着葵花子招引大山雀。我看到啄木鸟“嘟嘟嘟”地在吃一个网兜网着的一大块猪油,就问她,怎么会拿猪油来招引啄木鸟呢,她说冬天啄木鸟喜欢吃猪油,因为热量比较大。她问我说你要看鸟吗?我说是啊,她马上拿了一本德国关于鸟的图片杂志,我装作不认识,没有想到书上十几种鸟她全认得。而且她家周围有七八个招引鸟的设施,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啊。爱护鸟类,要从小学的课本学起,要从小就开始普及,从小培养从小教育,这是全民的事情。

要做好宣传,把科学知识用科普的手段写出来,故事也好,漫画也好,图片也好,告诉大家保护鸟类就是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还有就是法制力度要加大,打击力度要加强。最终要做到的是,你拿一块石头赶走麻雀,马上就有人瞧不起你,觉得你这个人没教养,没素质。鸟是自然的成员,我们人也是,大家是相互依存的。
发表于 2010-7-18 11: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浮光掠影 于 2010-7-20 00:33 编辑

哀悼!
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沉痛悼念王岐山教授

讣          告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深教授、国际著名鸟类学家王岐山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7月17日8 时 15 分辞世,享年78岁。
    王岐山,男,1932年12月30日出生,汉族,山东青岛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195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就读,1956年在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学研究生班就读,1958年9月在合肥师范学院生物系工作,1959年7月调至安徽大学任教。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4月晋升为教授。1984年4月至1993年1月任安徽大学生物系主任。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模范教师,2003年1月退休。
    王岐山教授执教40余年,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脊椎动物学、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鸟类学等多门课程,主编《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在高校生物学教学中影响深远。
    王岐山教授长期从事科学研究,主持过多项国家和省级重要科研项目,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8个国家的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主编学术著作7部,参编8部,发表学术论文 96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连获两届国际鹤类基金会“杰出领导奖”。在动物学特别是鸟、兽研究与保护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主编的《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a形目鸥形目》、《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安徽兽类志》、《中国鹤类通讯》等著作和刊物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他曾担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鸟类学会理事、中国兽类学会理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鹤类及水鸟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会委员、美国《集群水鸟》杂志编委、《中国鹤类通讯》主编、《兽类学报》编委、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专家组成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鹤类专家组成员、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科学顾问、安徽省动物学会理事长、安徽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等学术兼职。
    王岐山教授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以校为家,关心集体,诲人不倦,为人师表。晚年仍心系人才培养,坚持给研究生授课,关心学科建设,特别是关心年青一代的进步和成长,长期以来扶持和帮助国内一批青年学者成长为水鸟和自然保护领域的重要骨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他所热爱的事业,他为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的建设与发展及中国鸟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岐山教授克己为人,廉洁自律,体现出对党、对人民、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一直追求进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王岐山教授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的治学精神、学术影响和高尚品格永远铭记在人们心间,成为后人和青年学者学习和尊重的楷模与典范。

    王岐山教授安息吧!



                              王岐山教授治丧委员会办公室
                              二0一0年七月十七日
发表于 2010-7-18 12: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悼念!对于我们协会,痛失一位好顾问、好老师,对于鸟类学界,痛失了一位严谨的学者和优秀的导师!
发表于 2010-7-18 13: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哀!
一位让人尊敬的前辈
发表于 2010-7-18 14: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悼!
发表于 2010-7-18 18: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人啊!真可惜!沉痛悼念:'(
发表于 2010-7-18 20: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悼念!严谨的学者、优秀的导师、和蔼的长者!:'(
发表于 2010-7-18 22: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悼!
发表于 2010-7-19 00: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息吧,我的领导
发表于 2010-7-19 08: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悼!
发表于 2010-7-19 13: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悼念,深切缅怀这位可敬的老人。。。:'(
发表于 2010-7-19 15: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哀悼!
为鸟会做出贡献的人总是让人记住的!
发表于 2010-7-19 15: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惊闻噩耗。沉痛悼念,深切缅怀王岐山教授!
发表于 2010-7-19 17: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通过治丧委员会为王岐山老师献上花圈挽联表达我们的哀思,并与杨兆芬老师通了电话表达哀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5-5-20 21:21 , Processed in 0.1325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