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70|回复: 50

关于观鸟——整理以前的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9 18: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鸟,特指借助望远镜等光学工具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野生鸟类。观鸟作为休闲活动,最早兴起在英国和北欧,已经有百多年历史。观鸟活动是受达尔文精神的影响,在科学与经济较发达的国度由上层社会人士推崇而形成时尚,逐渐在欧美国家普及。观鸟以不伤害鸟类为前提,并在自然环境下观察鸟类的种种行为,越来越成为鸟类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鸟类对环境极其敏感,鸟类种群数量变化与栖息地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因此观鸟也成为环境质量监测的手段之一。<p></p></P>
<p></p></P>
<>随风同志的资料:</P>
<B>老虎爸爸——【观鸟者入门指南】</B>

★ 版权声明:以下内容皆整理自国内观鸟网站,并非发贴者原创,并向作者表示同道鸟友的敬意。 <p></p></P>
<>
№1  观鸟工具<p></p></P>
<>
望远镜:<p></p></P>
<>双筒望远镜:必备。8倍或10倍足矣。X 40或X 50(物镜口径)都可。没有红膜为好。不变倍为好。<p></p></P>
<>单筒望远镜:观鸟上瘾后再考虑个人购买。20-60倍变焦的为好。三角架:要足够稳定,但也得考虑自己的体力能否背得动(建议曼富图脚架)。<p></p></P>
<>另可参考小车的贴。<p></p></P>
<P>记录用具:<p></p></P>
<P>记录本:一手在握,易翻页而无须按压,无格便于绘图。<p></p></P>
<P>笔:当选无笔帽,不易褪色,持久耐用者。<p></p></P>
<P>
工具书:<p></p></P>
<P>鸟类图鉴:《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有售,76元;或请出版社邮购,410007,长沙市韶山北路 643号,读者服务部,加价 15%。
(俱乐部书吧有备书,并等待修订后的新版再行邮购 http://www.wwfchina.org/bbs/bottomtest.shtm?channelid=7&amp;id=139779)<p></p></P>
<P>如果有机会去香港,到米埔保护区可买到《香港及华南鸟类》,港币 164元。<p></p></P>
<P>如果有机会去台湾,可找找《中国野鸟图鉴》,新台币 1800元。<p></p></P>
<P>《东北鸟类图鉴》适于东北、华北地区使用,可向东北林大常家传教授邮购,150040,哈尔滨和兴路东北林业大学335信箱, 75元(含邮费);也可请北京绿家园(010-68023538)环保协会代为向作者邮购。<p></p></P>
<P>北京地区的观鸟人还可购买《北京鸟类图鉴》(和平里中林书店)和《北京野鸟图签》(骑河楼北巷10号自然之友办公室)。<p></p></P>
<P>其它工具书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如鸟类学、植物志等。<p></p></P>
№2 观鸟者的行囊 <p></p></P>
<P>№2 观鸟者的行囊<p></p></P>
<P>
如果不是长途跋涉,不必背食物和较多饮水的话,有一个单肩挎包较合适,便于随手拿出图鉴和记录本、笔、又便于装回。腿侧部位有大口袋的裤子便于放图鉴。大小适宜的腰包也可考虑。<p></p></P>
<P>双筒望远镜一定要有可挂在颈上的带子,长短适中,太长会碍事。喝水、进食时要小心别弄湿弄脏望远镜镜头。<p></p></P>
<P>只要不是太过于炎热,长裤长衣还是较能抵御野外的蚊虫。遮阳的帽子不是为了怕晒黑,而是保护眼睛不受强光刺激。<p></p></P>
<P>切忌把镜筒对准太阳。逆光下看不清鸟的颜色,而且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可点燃火种的常识切莫忘。<p></p></P>
<P>对鸟鸣有兴趣者可考虑购置录音设备(录音笔、MP3),但须请教有关专家或有经验者。<p></p></P>
<P>最后,请一位有鸟类知识和野外观鸟经验的老师作指导是非常必要的。<p></p></P>

№3 观鸟者的准则 <p></p></P>
<P>№3 观鸟者的准则<p></p></P>
<P>1、服装,包括帽子、背包等避免红、橙、黄、黑、白等一切鲜艳、抢眼的色彩。根据观鸟地点的自然条件,选择最接近环境的着装色彩,如绿、蓝、灰、褐、土黄等。<p></p></P>
<P>2、禁止喧哗,尽量减低声响,以不打扰鸟类为要旨。<p></p></P>
<P>3、不以口哨、击掌、举手示意等手段刺激鸟类,禁止驱赶鸟类。<p></p></P>
<P>4、发现有卵的鸟巢,不告诉任何他人,包括你的朋友,以尽量减少对鸟类繁殖行为的干扰。<p></p></P>
<P>5、任何违背以上原则的人都将不再受到欢迎。严禁以商业目的捕鸟、猎鸟;而初入门的鸟友并不存在进行深入性科学研究的必要。<p></p></P>
<P> <p></p></P>

№4 观鸟者入门经验谈 <p></p></P>
<P>
№4 观鸟者入门经验谈<p></p></P>
<P>先选择去看大型水鸟,体会自己与鸟的亲和度;<p></p></P>
<P>再选择去鸟类繁殖期的山林,体会自己对鸟的认知力;<p></p></P>
<P>观察技巧:<p></p></P>
<P>1、发现鸟之前使自己尽量处在顺光的位置。<p></p></P>
<P>2、发现鸟之前使自己尽量处在俯视或平视的位置。<p></p></P>
<P>3、发现鸟后先不要改变自己的位置,不要试图接近它,而是尽可能先多看。<p></p></P>
<P>4、发现鸟后先不要查图鉴,不要喊指导老师,而是尽可能自己观察,积累经验。<p></p></P>
<P>5、看清楚多少就记录多少,尽可能多地记下相关的一切。<p></p></P>
<P>6、看不清楚的也要尽可能多地记下相关的一切。<p></p></P>
<P>7、不指望看见一次就辨识出鸟种。<p></p></P>
<P>8、不放弃一次再次仔细观看已认识的鸟种的机会。<p></p></P>
<P>9、尽可能早起,听第一声鸟鸣,拜访清晨的鸟类。<p></p></P>
<P>10、尽可能在春秋鸟类迁徙季节多出门。<p></p></P>
<P>11、冬天也是观鸟的好季节。<p></p></P>
<P>12、风雨无阻,体会大自然无常中飞鸟的生存状态。<p></p></P>
<P>13、用眼睛寻找,用望远镜观察。<p></p></P>
<P>14、好戏常常在准备离开时上演。<p></p></P>
<P>15、有鸟一种看法,没鸟是另一种看法。<p></p></P>
<P>你没观鸟前对这些条条不会有什么深刻印象,甚至不懂,一旦观鸟,相信都有所悟。 <p></p></P>
<P>------------------------<p></p></P>

转贴 <p></p></P>
<P>观鸟常识、观鸟装备<p></p></P>
<P>赏鸟时的观察要点<p></p></P>
<P>观察鸟类时最好能掌握下列要点,将协助您更深入地认识我们的朋友。
  鸟的体型与形状   行为模式   鸣叫声   
  出现地点与时间   体色     飞行方式 <p></p></P>
<P>观鸟安全注意事项 <p></p></P>
<P>  如果要到野外去观鸟,请着素色裤装,并穿著不易打滑的鞋类,同时最好携带长木棍、手杖之类的东西,以便在草丛中行进时打草惊蛇。并请注意当地气象,决定是否携带雨具。亦请自行准备食物与饮料,因为赏鸟的地方附近大多是没有餐厅(不过可能有摊贩),要记得带走垃圾。最好随身携带简便医疗用品,以备不时之须。如此,您便能好好地融入鸟类朋友的生活天地里,真正成为大自然这幅画里的一景。<p></p></P>
<P>为什么要观鸟<p></p></P>
<P>观鸟是怡情养性的知识性活动
  鸟是我们生存环境中最多姿多彩、活泼灵巧且最容易找到的动物。现代生活的步伐快速且压力大,人们俞来俞需要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缓解,观鸟活动反映了现代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需求。近十几年来中国各地观鸟活动蓬勃发展,观鸟人数不断增加,是一群关心鸟类的人们努力的结果,也因为观鸟是一种充满乐趣、有益健康、怡情养性的知识性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从而找到保护鸟类的最好的方法。 <p></p></P>
<P>养鸟与观鸟的区别 <p></p></P>
<P>与养鸟相比较,观鸟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避免疾病的发生。许多鸟带有人禽互感疾病的病原体,密切接触有可能传染给人,如衣原体肺炎,长期吸入鸟的毛屑尘埃而导致的咳嗽和哮喘等。观鸟则可必免这类疾病的发生。
  第二,设备简单。养鸟不仅要花钱买鸟,笼具,饲料,还要占用生活空间来摆放鸟笼,而现在多数人住房并不宽裕。观鸟凭眼或借助望远镜观察,经济简单。
  第三,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养鸟必须每日饲喂和清理。而观鸟只需根据空闲时间灵活安排。第四,是最重要的一点,可以保护环境和鸟类资源。养的鸟大多是从野外捕捉回来的,不能繁殖且伤亡极大,仅能供少数人观赏,肆意捕捉就破坏了鸟类资源与生态平衡。而观鸟不仅能了解鸟的习性,根据习性实施保护措施,而且可进一步保护鸟类资源与生态环境,让多数人欣赏。<p></p></P>
<P>观鸟守则<p></p></P>
<P>深切的体认,任何一点认为活动都会对自然界野生鸟类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原我们在野外时能谨守奉行如下守则:
  1.赏鸟,是赏自然界中野生鸟类,不赏笼中鸟。
  2.不饲养野生动物鸟类或放生进口鸟类,以免破坏鸟类生态平衡。
  3.观鸟时,与鸟类进行筑巢或育雏,切记“只可远观,不可近看”的原则,保持适当观赏距离,以免干扰亲鸟的行为。
  4.拍摄野生鸟类,应采自然光,不可使用闪光灯,以免惊吓它们。
  5.有些鸟类,生性害羞,隐秘不易观察,不可使用不当方法引诱其现身,如放鸟鸣录音带、丢掷石头等行为。
  6.不可过分追逐野生鸟类,因为有些鸟可能因气候信宿,体能衰弱而暂时停栖某一地区,此时,他们急需休息调养,您的追逐行为,可能导致其步向死亡之途。
  7.发现特别鸟种的栖息地或育雏地时,请守口如瓶,且谨记不干扰原则,勿告诉第二人,不论他是否为保护野鸟保护者。
  8.一群赏鸟者共同活动时,请遵守领队的知道,以不影响鸟类的安全为准则。
  9.不可为了便于观察或摄影,随意攀折花木,破坏野鸟栖息地以及附近植被生态。
  10.请尊重鸟类的生存权,不要采集鸟蛋,捕捉野鸟。<p></p></P>
<P>鸟类辩识要点<p></p></P>
<P>1.体形的大小与形状
  大小:一常见的鸟类做为比较标准。
  体形:是圆胖形或者是长细形
  最的大小与形状:是长,是短,是粗,是细,是笔直还是弯曲
2.羽色及其所形成的模样
  脸与头部:脸部是否有眉斑、眼圈、过眼线、头部是否有中央线或者横斑
  腹面:腹或胸是否有横斑、纵斑、或斑点
  体背与翼上:体背是否有斑纹,翼是否有翼带
  腰与尾:腰部呈何种颜色,尾羽是否有明显的斑纹
  飞行时翼上:是否有白色翼带或白斑,翼与背的颜色对比是否明显
3.行为与习性
  停栖时的姿态:是挺直或者呈水平状
  尾羽的摆动方式:是绕圈或上下摆动
  停于树干的姿态:是攀附于树干上或者上下左右行走
  停飞方式:是成波浪行还是呈直线形是否会在空中盘旋,是否会在空中定点振翅。 <p></p></P>
<P>   好马配好鞍,想看到美丽的鸟儿, 就要知道应该用什么装备, 去观察、接近它们。<p></p></P>
<P>着装 <p></p></P>
<P>  不要穿颜色鲜艳的服装,尽量穿灰、草绿等接近自然环境色的服装。野外活动,为防止蛇、蚊、蛭的叮咬,应穿长裤长褂。衣裤上应有合用的口袋,可以装一些小零碎。脚上最好穿高腰皮鞋或旅游鞋,去水边湿地可以穿雨靴。 <p></p></P>
<P>望远镜<p></p></P>
<P>  鸟类的警惕性很高,大规模观鸟队伍很难做到近距离观鸟,因此,望远镜必不可少。15-60倍的望远镜配合三脚架适合看水禽和固定目标,但价格不菲,一般观鸟者如无条件购买,不妨自备7-10倍双筒望远镜。 <p></p></P>
<P>笔记本&amp;药品 <p></p></P>
<P>  准备一个便于携带的无格子的笔记本,在观察过程中用图和文字记录有关内容。记录时常使用带橡皮头的铅笔。用铅笔记录可避免淋雨或浸水使字迹模糊不清。
  带一定量的蛇药,最好是二三月份去北京同仁堂购买。 <p></p></P>
<P>鸟类图鉴 <p></p></P>
<P>  《香港及华南鸟类》,尹琏等著,香港政府印务局出版,此书适合广东、香港等地观鸟者使用。《北京鸟类图鉴》,赵欣如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适合北京地区观鸟者。《中国野鸟图鉴》,颜重威著,台湾翠鸟文化公司出版;《中国鸟类图鉴》,钱燕文著,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其它地区的观鸟者可以参考以上两本书。 <p></p></P>
<P>--WWFChina<p></p></P>
 楼主| 发表于 2004-8-19 18: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B>小车:抛砖引玉,说说我对望远镜的初浅了解</B>

对生态观察是彻底的外行,说说我对望远镜的认识吧,也免得大家上街头劣质望远镜的当.
望远镜最主要的参数是望远倍数和物镜直径(就是大头的镜片的直径),通常用m×n表示。譬如7×35就表示望远7倍,物镜直径35毫米。这个参数会写在望远镜的镜身上.
望远倍数意味着把远处景物拉近的能力,譬如7倍镜看1000米外的物体,就和肉眼看140米外物体一样.
物镜直径为什么重要呢,因为物镜越大,同样倍数下进入望远镜的光线就越多,观看时就越明亮.从前面两个参数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参数:出瞳直径.
拿起一部望远镜,放在眼前,距离眼睛一定距离,从目镜看进去,会看到一个圆圆的光斑,这就是远处的光线通过望远镜汇聚后的光.它的直径就是出瞳直径.显然,这个光斑越大,进入眼睛的光线也就越多,看上去也越亮. <p></p></P><>出瞳直径 = 物镜口径/望远倍数 <p></p></P><>从这里可以看出,倍数越大的望远镜,要得到足够的明亮程度,物镜口径就得跟着变大.所以天文望远镜的口径都大到极其惊人的地步.<p></p></P><>但是出瞳直径更大,还不能保证足够明亮,因为玻璃不是理想的100%透光体,一部分的光会被反射浪费掉.所以还需要镀膜.
拿起望远镜,从大头看过去,一般能看到一些颜色.它不是玻璃的颜色,而是镀在玻璃上的光学膜的颜色.好的光学膜,能够减弱玻璃的反光,让光线充分通过望远镜,进入人的眼睛.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街头买到的,镜头红通通的"红膜"望远镜了.这种亮晃晃的红膜是日本人的发明,唯一的"好处"是看上去漂亮,但对望远镜的光学素质,是严重有害.因为它不仅不能减弱反光,反而增强了它(要不怎么会亮晃晃的呢).这种望远镜看上去比同规格的昏暗很多,而且画面严重偏色(偏蓝,因为红光都被反射掉了),最糟糕的是,当它面对光源时,会看到严重的眩光(就是一圈一圈的光斑),看久了容易头晕。真正好的镀膜,应该是看上去非常黯淡的(反光越少越好),最理想的,应该是看上去好像没有玻璃,就是一个黑筒.不过我没见过那么高档的镜头.<p></p></P><>所以,千万别买那种镜头红通通,亮晃晃的望远镜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4-8-19 18: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资料:</P>
<p><>http://www.cameraunion.net/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98358<p><p><>什么样的望远镜是一只好的观鸟望远镜<p><p><>funder
资深泡菜
帖数:2944-46
图数:0/0-0
字数:314K-1K
注册:2001年03月 译文:什么样的望远镜是一只好的观鸟望远镜
什么样的望远镜是一只好的观鸟望远镜(Bird worthy binoculars)
Better View Desired and Simpson Optics http://betterviewdesired.com)
funder译(mrfunder@sina.com)(有删改),转贴请著名原作和译者 传统媒体刊载需作者和译者同意 <p><p><>
译者注:观鸟爱好者在这个世界上是对望远镜要求尤其是光学质量要求最苛刻的一族,由于此,望远镜厂商们都在观鸟望远镜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可以说,在50mm口径以下的望远镜中,观鸟望远镜代表了当今望远镜制造的水平,是最顶级的望远镜。但是使用者们似乎还远未满足,更高级的机种仍在在开发中。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对现代的望远镜技术有一点初步认识,虽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但是其中所提到的望远镜质量的各方面因素对我们挑选望远镜认识望远镜都很有帮助。 <p><p><>
对于一个观鸟爱好者,望远镜在野外的表现可以归结为三条:影像质量,易用性/手感,以及防水抗造性能。完美的观鸟望远镜应该表现出鸟类的真实细节和颜色,就和看我们眼前的鸟一样,不管是在何种距离和何种光线条件下。你可以整天带着它们而不觉得精神和肉体上的疲劳。在雨中,或者意外浸水的时候,在剧烈的温度变化的时候,在各种可能遇到的碰撞和振动应该安全无碍。最后,这只望远镜应该还是你能买得起的,虽然我们这篇文章不会谈到价格的问题。 <p><p><P>1.成像质量
成像质量由以下因素决定: <p><p><P>做工和材料;高质量的成像需要高质量的材料和精密的加工技术(包括严格的质量控制),没有别的比这更重要的了!此外,好的成像需要复杂的光学设计,需要比较多的镜片数量(多片的物镜和目镜)。最好的望远镜里面有更多的镜片,更昂贵的光学材料,更多的光学表面,这些都必须精密地加工。所有这些镜片必须精确地安装而且要牢固可靠,不会由于振动而移位。所有移动部分必须平滑而且精准,不管是新出厂还是已经使用了多年。所有这些都使其成本更高。目前来看,一只真正高质量的的普罗棱镜望远镜大约要250美元以上,但是对于采用更复杂的屋脊棱镜望远镜来说,同等质量的望远镜价格要在700-1000美元左右(我们在这里忽略了耐用性,一般来说屋脊棱镜望远镜要更耐用些。当然250美元价位上的各种望远镜性能差异要比1000美元产品之间大得多。 <p><p><P>物镜口径:物镜的直径大小,以毫米为单位,即7×35中的35和8×40中的40。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物镜越大,越能帮助看清细节。……(作者在这里解释了衍射分辨率和口径的关系,从略)……,从理论上讲,口径越大,分辨率就越高。不过,物理上通用的“瑞丽判据”对于像鸟这样的面物体并不是很适用。 <p><p><P>同样,物镜口径越大,集光的能力就越强。眼睛对光线的能量作出反应,进入眼睛的能量直接影响到我们分辩细节的能力。一般来说,口径越大,进入眼睛的能量越多,越有助于分辩。 <p><p><P>更多的细节,更多的光线……这都需要更大的口径,但是,高质量的小物镜即便是23mm也可以在野外提供令人惊异的满意图象,特别是白天光线良好以及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对于普通的野外观测,30-35mm已经可以提供足够的细节表现,除非是在极端恶劣的光线条件下。事实上,在通常的观鸟距离上(40-60英尺),几乎所有的望远镜都看起来不错(只有直接互相对比才能分出优劣)。如果需要各种条件下都有很好的表现,那么就需要40-50mm口径的物镜(所谓“全尺寸”,20-29mm为“口袋尺寸"便携望远镜,30-35mm为中尺寸望远镜,译者注) <p><p><P>在三种条件下需要全尺寸的望远镜: <p><p><P>距离超过150英尺,特别是像麻雀那样尺寸的小型鸟类,大物镜可以显出和小口径的不同。这并不是简单的分辨率的问题,尽管分辨率可能有些作用。你可以在这个距离看到更多的颜色,大口径物镜汇聚了足以刺激颜色感觉细胞的能量,而小口径望远镜看起来就稍微发灰。当光线不足距离又远时会更明显。应该说这种差距在短距离上也是存在的,只是不是那么明显罢了。 <p><p><P>当你观测暗黑的树林中时,特别是一部分的视野在光亮中,大物镜有助于分辩暗光部分物体细节。(解释从略) <p><p><P>最后一种情况,是在黄昏,黎明等光线不好的条件下。尽管这种条件在别的地方往往被当作大口径望远镜的主要优势,其实却是最不常碰到的。在中等距离上,好的23mm望远镜表现和50mm望远镜差不多,大口径望远镜的优势只是体现在:50mm的望远镜可以在黎明时候早观测5-10分钟,黄昏时能够多观测5-10分钟,或者可以在稍远一点的距离上观测到同样的细节。 <p><p><P>对于手持望远镜的倍数(7-10倍)来说,大于50mm的物镜口径已经很难提供更多的细节了。 <p><p><P>(从理论上讲,一个完美的8×,30-35mm 望远镜可以提供所有的细节,但事实上,在试验中发现,当今只有两只此级别的望远镜能够接近这一目标,在同样条件下,大口径望远镜总会看起来好一些,所以我们需要超过30-35mm的口径可能只是为了克服现在望远镜技术的局限?) <p><p><P>镀膜技术:
镀膜对影像亮度和锐度的影响几乎和镜片本身一样重要。每一个玻璃表面都会反射原本应该透过的光线。这些光线在镜筒内部和镜片之间反射就会破坏图象的颜色,细节,反差。单层镀膜(C)通过在玻璃表面镀上一层氟化镁减小反射光,全表面镀膜表示在所有表面镀有增透镀膜,这对影像的反差有不小改善。多层镀膜(MC)表示在某些表面镀有多层镀膜,反差会更好一些。全表面多层镀膜(FMC)表示在所有的镜片表面都镀有多层镀膜。某些厂商比如莱卡,即使是在最高档的望远镜上的最外镜片表面仍然使用了单层镀膜。据说是因为专门设计的单层镀膜更加耐久可以防止擦伤,而且最外一个表面反射出去的光线不会明显影响图象的反差。他们的理论我没有办法去验证,因为我没有办法得到符合条件的两只别的方面一样的望远镜来测试。所有这些差别并不是绝对的,同样是MC,C,或者FMC,有些望远镜就比别的镀膜要更好一些。最好的FMC 8×23便携望远镜看起来比镀膜较差的7×35望远镜更亮,更锐。好的镀膜同样可以增强望远镜在观察暗影中物体的能力。有些望远镜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30mm的望远镜可以达到普通40-50mm毫米望远镜的能力。 <p><p><P>残余像差: <p><p><P>变形是最明显的像差之一,但是危害最小。我们都希望有平坦,无弯曲的图象。要达到我们的这个希望确实是对工程师的考验。在很多望远镜中,甚至包括某些最昂贵的机种,你都能发现我们技术上的局限(或者是在人们能够承受的价格范围内所能做到的局限)。在某些望远镜中,特别是广角设计的望远镜中,要想达到中央和边缘同时聚焦是不可能的。如果调焦使得边缘清楚了,那么中央部分又会模糊,这就是场曲,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像差。同样,在边缘有时候会出现凹陷或者凸出的现象,在视场边缘观察一个直线物体很容易发现这一点)。这和把球形的地球展开成平面的地图有点类似,当我们这样做时,边缘就会有一些变形。确实有极少数很特殊的望远镜可以做到视场很大而且边缘变形极小,但是这些望远镜价格在2000美元以上而且有3-5磅重。有些特殊设计的天文望远镜用目镜可以也做到这点,重量和体积都和一大罐罐头一样(例如Televue著名的Nagler Type 5 31mm,直径有88mm,一公斤重,译者注)。你能想象把这种目镜装到手持望远镜上面么?即使装上了,价格呢?况且这些像差有那么重要么?最好的望远镜总是在消除变形和体积,重量,价格之间寻找着平衡,只要中心部分基本完美,边缘的一点变形不算致命。毕竟人们总是把目标放在视场中央观察。 <p><p><P>但是,像散却是不可忽视的,像散广泛存在于光学器材中,对成像质量影响要严重得多。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注意。像散的原因是从物镜折射过来的光线不能完美汇聚于一点。设计者花了巨大的精力和经费来补偿像散。 <p><p><P>像散主要有三种: <p><p><P>最常见的是色差,透镜折射光线的同时由于不同颜色光的色散率和折射率不同而没有办法汇聚在一个焦点上。如果要让黄色的光汇聚在焦点上,那么红色和蓝色的光就无法汇聚,于是物体边缘就会有红蓝颜色的镶边。几乎所有的望远镜都使用了消色差镜片,一般是由两片不同光学玻璃构成的,可以把两种特定波长的光汇聚在一个焦点上,这是一个显著的进步,有了它,我们才有今天可以使用的望远镜,当然还有少量色残余色差无法校正(或称为二级光谱)。更进一步,还有可能使用一些昂贵的光学材料比如ED,SD(超低低色散玻璃),萤石等以及复杂的光学设计例如多达5片的物镜,让三个波长以上的色光汇聚在一个焦点上。这就是所谓的复消色差(APO)以及超消色差。市场上确实有少数采用了ED光学玻璃的产品来减小残余色差(比如Celestron和Swift就有一些标注了ED的望远镜,莱卡也有此类产品,但却没有在广告中加以说明)。所有这些产品都没有敢宣称自己做到了复消色差,而且他们确实也没有做到(译者注:Takahashi的萤石望远镜22×60号称自己复消色差,而且确实是真正的复消色差)。ED玻璃的使用确实减小了色差,不过却没有完全消除。从我的观测经验来说,有所进步,不过不很明显。最大的区别是反差有所提高,这并不奇怪,因为一些失焦的光线被消除了。更仔细的观测可以发现,其色彩更清纯,而普通望远镜与之相比总是会把色彩搞得稍微浑浊一点点。另外ED玻璃的望远镜有助于分辩色彩的细微过渡。 <p><p><P>第二种像散到最近才引起望远镜厂商的重视,这就是球差。普通的望远镜镜片表面是球面的,从理论上讲,球面是无法把镜片上每个点的光线都汇聚到焦点的(可以理解为,球面只是一种理想镜面的近似,但是由于非球面加工很困难,所以只能加工成球面)。同样,球差也会使得成像稍微浑浊而损失一些细节。解决的方法是至少在一个光学表面上加工成非球面的复杂形状,这样就有可能使得边缘的光线和中心一样准确聚焦。这在天文中的施密特望远镜中最早应用。尼康在某些型号便携望远镜中使用了这种技术,从效果上来看,确实提高了反差和亮度,呈现出更高的分辨率和图象质量。在使用中感觉到,这项进步是明显的,可以看到比别的同规格望远镜更多的细节,甚至有很多更大口径的望远镜也要甘拜下风。 <p><p><P>最后一种像散是彗差。当一个星点在视场中央成像时是一个点,但是偏离中央后就会在背离中心的方向拖出一个象彗星一样的尾巴,越靠近视场边缘就越厉害,这种像散叫做彗差。在现代光学设计中彗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即使在昂贵的高档望远镜中,在视场边缘仍然可以发现由彗差引起的轻微模糊。但是不要把彗差和场曲混淆,彗差无法像场曲那样通过调焦消除。 <p><p><P>需要指出的每一片镜片都对系统总体的像差有着影响,目镜往往要比物镜对像差的影响还要大。不精密的棱镜角度和表面精度也会引入像差。考虑到这整体设计的复杂性,我们应该为今天望远镜的表现而惊叹。 <p><p>
 楼主| 发表于 2004-8-19 18: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严格检验望远镜的分辨率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可不是把检测图表上面两条细线分辩出来那么简单。在这种检验时,也许两只望远镜有同样的分辨率,但是却在成像质量上有着巨大差异。其中的一只可能看起来发灰而且线条模糊较之另一只。我认为这就是由像散引起的,主要是球差和彗差。同样,我认为在使用中,这种差异也是存在的,像散控制好的望远镜总是看起来要锐利一些。我期待着在未来十年中非球面加工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望远镜的制造而带来的一次革命。我期待着这种进步就像我们经历的从单层镀膜到多层镀膜,或者如同Phase coating(相位校正镀膜)引入屋脊棱镜制造而带来的进步一样,甚至更多一些!
<p><>此外,我认为观鸟望远镜使用者的需求是对光学设计的一种强大推动力。现代的望远镜对于打猎,观看运动,军警监测,看风景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观鸟还是不够!观鸟对于望远镜的成像有着最苛刻的要求。鸟类的羽毛有着自然中最丰富的细节,最广泛的色彩。我们需要能够分辩出这一切。没有人像我们这样对完美成像的要求如此执着。 <p><p><>装配质量:不管镜片和棱镜本身是如何之好,如果装备失准也是白搭。典型的望远镜每边最少要有6片镜片,最好的望远镜多达10片。任何一片如果偏离的光轴都会损害像制。每只望远镜有两只镜筒,如果不平行,两边的成像就会互相偏离。我们的大脑神经总是尽力把这两个图象重合在一起,但是这会使得眼镜和神经非常疲劳,引起头晕眼花。同样,两边的焦距不一样也会如此。最后,望远镜的镜筒还必须和光学设计匹配。 <p><p><>下面讲讲几个望远镜的参数:放大倍数,出瞳直径,相对亮度,黄昏因数。 <p><p><>放大倍数就是指图象看起来是肉眼看到大小的几倍。在通常的手持望远镜(7-10倍之间)中,放大倍数对图象质量的影响不大,但是对易用性影响较为明显。在观鸟使用中,如果望远镜质量都很好,7,8,10倍能看到的细节没有太大差异。对于我个人来讲,觉得观鸟时7倍稍微小了一点点,而10倍在长时间使用时又会疲劳,所以我比较喜欢8倍望远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也适用,更不是说8倍望远镜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p><p><>出瞳直径表示出射光束的直径,可以由物镜直径除以放大倍数来计算。把望远镜平举离开人眼一段距离,看到目镜中的那个亮圆的大小就是出瞳直径。相对亮度是出瞳直径的平方,表示看到物体表面的亮度。但是亮度不能简单用出瞳直径或者相对亮度来衡量,在实际使用中发现,10×50的望远镜总是要比7×35的亮些,尽管他们都有5mm的出瞳直径。事实上,或者从人眼的感受来说,所有上面那些因素:物镜直径,镀膜,残余像差都会影响亮度。没有一个简单机械的亮度衡量方法或者参数。 <p><p><P>黄昏因数也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参数,它更复杂一些,基于医学的理论。它的计算方法是放大倍数乘以物镜口径的结果再开平方,用来表示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望远镜分辩细节的能力。但是同样由于有上面那么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制约,这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并没有很大的帮助。 <p><p><P>很明显,图象质量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但是只有其中很少的几个能够量化。有很多是难于测量的(在厂商的介绍或者技术数据列表中,两只价格差距达到3-4倍的望远镜有时候看不出什么区别),现在最好的建议是买一只能负担的质量最好的望远镜同时它的口径是你愿意携带的最大的。这可以帮助观鸟者得到最好的图象。 <p><p><P>
易用性/手感 <p><p><P>当然,成像质量不是全部,望远镜是你必须携带着或者拿在手中使用的。接眼部分必须让你看起来方便舒适,能够快速而精准地调焦,还要能够很好地握持……不管是在开始还是一天的疲劳旅程的尾声。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几个因素: <p><p><P>重量和平衡:重的望远镜挂在脖子上或者长时间举着会更快地引起身体疲劳。20盎司(567g)和28盎司(794g)的望远镜之间的不同在几个小时观测后会变得非常明显。特殊设计的宽型背带可以缓解一部分疲劳,可以把重量从更敏感的脖子处肌肉分散到肩上,使得携带更舒适。从我个人来讲,如果没有这种配件,不愿意携带超过25盎司的望远镜超过一个小时。 <p><p><P>重的望远镜举在眼前也要多费力一些,而且更难以拿稳,需要更多的臂力,进而引起的肌肉疲劳和抖动会影响观测。然而,我使用过的望远镜越多,我就越能体会到,望远镜的平衡比重量本身更为重要。平衡和望远镜的大小形状有关,平衡良好的望远镜必须是这样的:当你用手指握住望远镜,稳定的把持住,能够舒适地调焦时,重量的压力可以平和地分配到手指和手掌,向下通过手腕传输到手臂的骨骼上,而不是肌肉上。良好的平衡设计是科学更是艺术,我不得不为那些为此作出贡献的设计者们表示敬意。由于良好的平衡设计,对于大多数使用者可以承受使用30-32盎司(850-907g)的望远镜做长时间观察,而当放下望远镜时不会有肌肉的疲劳。与之相反,使用一只平衡糟糕的望远镜哪怕只有20盎司(567g)作一个小时的观察也是对使用者的一场恶梦。市场上确实有些此类产品,在便携望远镜中更常见一些,可以说怎么拿在手里都不自在。 <p><p><P>在厂商提供的数据中你可以找到重量,但是只有亲自拿在手里才能够告诉你它的平衡设计到底如何。要想从外表预测一只望远镜是否握持舒适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不管是大块头的普罗棱镜望远镜还是苗条的屋脊棱镜望远镜都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也许评测报告比如我的评测会有所帮助,我对此确实很敏感,但是要知道关于平衡的感觉一部分是取决于手的大小以及臂力,也许我的感觉不完全适用于您。 <p><p><P>调焦轮的位置和易用性:没有什么比调焦轮不能轻松地把手指放在调焦轮上更难受了,如果要把手指完全弯曲才能摸到调焦轮那也是非常不舒适的。非常紧的调焦轮,或者太松或者旷动的调焦轮都难以使用。调焦轮的位置应该是在不影响手持位置的前提下,两只手的食指都能舒适的放置在上面,调焦轮转动时应该完全平顺而不应有异常的跳动或者忽紧忽松的现象。调焦应该快速,最好能一次拨动的动作就能够完成从近到远的调焦,而同时你又能够作最细微的调节。 <p><p><P>望远镜形状和表面材料:望远镜的形状对上面提到的平衡影响很大。望远镜的形状必须适合手型,握持牢固而舒适。表面材料种类繁多,有硬有软,有平滑的也有带小疙瘩的或者条纹的,不管是现代的半软质材料或者是传统的硬饰皮手感都还不错。我个人觉得在长时间使用以后还是半软质的橡胶包裹更舒适一些。 <p><p><P>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光学因素也会影响易用性: <p><p><P>视场大小:我们的眼镜大约有左右160-170度的观察范围,在垂直方向会窄一些。我们总是习惯把物体放在中心位置观察。当我们只用望远镜时,实际视场会一下子减小到5-8.5度。我们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确实令人惊异。这部分是由于我们眼镜获取的信息本来大部分就是从靠近中心的一部分获得的。较大的视场会减小看起来的不自然的感觉。视场主要由两方面决定,其一是放大倍数,低倍数一般来说要比高倍数视场大些。另外是目镜的设计,通过目镜设计可以或者更大的表观视场,但是要提高复杂性,增加重量并且在光学性能方面作出一定妥协(请参照上面的“变形和残余像散”) <p><p><P>出瞳距离:出瞳距离是你能够看全整个视场时,眼睛和最外的目镜片之间的最大距离。广角设计的望远镜往往要把眼睛贴近目镜才能看全整个视场。如果距离太短,会容易引起疲劳,也容易引起杂光反射。出瞳距离要在10mm以上才能够较为舒适地使用。如果要戴着眼镜观测,就需要更多。大部分望远镜为了带眼镜的观测者设计了可以翻折,可以旋出或者拉出的眼罩使得可以调节眼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每个戴眼镜的观测者所需要的出瞳距离不是很一致的。但是通常 12-15mm的出瞳距离可以让他们看到70%到80%的视场,20mm就可以看到整个视场。我个人觉得如果没有良好的眼罩长度调节机构的话,太长的出瞳距离也是不方便的。如果出瞳距离太长要保持瞳孔落在合适的位置会比较困难,有时候会出现黑影的现象。最完美的解决方法就是配备可以精确调节长度的眼罩,这样可以方便地适用于不同的观测者。 <p><p><P>景深:我们肉眼有很大的景深,3米外和无限远的物体在我们的眼中可以同时清晰。但是对于望远镜就不同了,望远镜的景深要小很多,使得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往往需要调焦以得到清晰的影像。由于我们眼睛本身有一定的调焦能力可以让在望远镜中也获得一定的景深。这种景深和望远镜的倍数有关,高倍望远镜的景深要比低倍小很多。接近自然景深的望远镜可以减缓眼镜的紧张程度,减少调焦的次数,特别在长时间观测时比较重要。 <p><p><P>放大倍数:这在前边已经提到过了,倍数对易用性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望远镜倍数越高,其景深和视场就越小。更明显的是另一方面:对影像稳定性的影响。当放大倍数提高后,望远镜细微的抖动也被放大了。从抖动不停的望远镜中获取细节是非常困难的。在实际中,一个训练有素的观测者配以有着良好平衡的望远镜可以从10倍望远镜中获得细节,8倍望远镜当然要更容易。一些测试指出,从7倍望远镜和10倍望远镜在手持情况下获得的细节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在长时间使用后的疲劳程度则是明显不同。使用一个10倍望远镜时,使用者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去稳定望远镜以及努力从晃动中获取细节,这样往往在短时间的使用后就会让使用者感到疲劳。景深的减小使得望远镜不得不多次重新调焦,这样在长时间观测中有点得不偿失。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我个人喜欢用8倍的望远镜观鸟,即能够获得满意的细节又不容易疲劳。 <p><p><P>
耐久性/防水性能 <p><p><P>望远镜是精密的仪器,滥用都有可能导致损坏而降低性能。镜片可能会偏离光轴,镜筒可能会变得不平行。镜片可能会碎裂,镀膜可能会擦花。灰尘的进入会使得机械部分运转不灵活。耐用性和价格几乎是成正比的,甚至是影响耐用性的唯一因素。1000美元左右的望远镜都很结实耐造。而100美元以下的产品几乎没有结实耐造的(译者注:对于美国和欧洲的市场)。虽然有人认为屋脊棱镜望远镜更结实一些,但是事实上,一只1000美元的普罗棱镜望远镜可以和一只1000美元的屋脊棱镜望远镜一样结实。而200美元的屋脊棱镜望远镜不会比200美元的普罗棱镜更结实。 <p><p><P>防水密封性能和此情况类似。1000美元的屋脊棱镜望远镜不一定会比200美元的普罗棱镜望远镜密封更好。但是某些采用真正内调焦的屋脊棱镜望远镜要比那些移动物镜或者目镜调焦的屋脊棱镜望远镜或者普罗棱镜望远镜密封性能更好。对于密封良好的望远镜,才有可能在内部充入氮气或者别的干燥气体并密封。这样的望远镜对内部或者外部的潮湿都有很好的防护能力(温度剧烈变化时内部不会结雾)。此外,内调焦不会像移动外部部件那样像真空泵那样把灰尘带入镜筒内部。厂商们有时候通过在移动部件上使用O形的密封圈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密封圈有可能老化而失效,如果老化破裂又会阻塞调焦系统。其实内调焦并不一定是屋脊棱镜望远镜的专利,厂商们完全有能力做出内调焦的普罗棱镜望远镜,只是价格可能也要1000美元左右。 <p><p><P>望远镜的防水密封性能也是决定其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望远镜价格超过700美元而没有充氮防水,那么你就有理由拒绝它!(但是事有例外,因为个人喜好不同,比如我就仍然喜欢Zeiss的7×42,尽管他高价而不防水。) <p><p><P>最后我们又回到了开头,一只好的望远镜应该易于携带使用,结实抗造,防水,在任何环境中拿起来就能用……完美无缺的望远镜现在还仅存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只能努力在市场上的几百个品种中尽力去寻找最接近自己需要的一只。也许市场上已经有特别对你口味的望远镜,它可能会让你非常满意。你也可以继续阅读我们以及别人的测试报告,如果没有用过型号,尽可能去握在手里试用一下。总之,不要放过那个可以给你带来最好图象的望远镜(以及你愿意买的望远镜)。我们观鸟者在望远镜后面花的时间太长了,我们都需要更好的图象和更舒适的观赏! </P>
 楼主| 发表于 2004-8-19 18: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得和体会:</P><>一、关于望远镜</P><>专业观鸟的望远镜一般价格比较贵,双筒1600元是我见过最便宜的,最贵的是泉州会员TIMEDOOR购买的斯瓦洛奇的双筒,9000多。一分钱一分货,这是实话,但是在大家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暂时用普通的双筒代替吧。我用的就是160元的简单双筒,观测时感觉不够犀利,不够通透,但至少不会改变所观测鸟类的颜色——这与镀红膜的望远镜有本质的区别。先凑和着用吧,等咱有了钱,嘿嘿。。。</P><>单筒的价格更高了,连同三脚架一般要10000元。但是一般的单筒也可以应付普通条件下的观鸟需要,象小车和我的20倍单筒,在野外测试中,中近距离和光线较好的情况下,效果不会比KAWA差多少,但是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KAWA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P><>二、《中国鸟类野外手册》</P><>必备的工具书,没有它,想提升很难,虽然重一些。可以眼采用图画和文字分开的方式,把书本撕成两个部分,带出去的用图画的部分,随时核对鸟种;放在家里的文字部分疑问鸟种回来核对,这样可以减轻重量。注意撕开后需要用透明胶带把书本粘好,以免脱落纸张。</P><P>三、笔记</P><P>纸张和笔,虽然书本上说要带铅笔,但是我带的最多的是水笔,一个原因是书写方便,另一个原因是书写清晰。但是在下雨或者起雾天气,还是建议带铅笔,这样不容易模糊。</P><P>做笔记的好处在于能够记录时间、地点、鸟种和数量、不确定鸟类描述等要素,最重要的功能是能极快提高大家认鸟的水平,加深对所认识鸟类的记忆!所以观鸟一定要做笔记!</P><P>四、其他户外装备</P><P>发起活动组织者一般会交代活动行程、注意事项、携带物料等细节,而且还要看天气情况携带器具。</P><P>五、行动中不要喧哗、不要穿鲜艳颜色的衣服(适合穿迷彩、暗绿、灰色等冷色调的衣裤)。移动的时候注意鸟的反映。</P>
发表于 2004-8-22 17: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加精置顶,让新来的朋友都能看到!</P><>学习,无处不在……</P>
发表于 2004-8-22 17: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
发表于 2004-8-26 03: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力学习中。。。
发表于 2004-9-28 17: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04-10-21 8:32:07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0-25 17: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谢会长了</P>
<>看过之后受益匪浅</P>
<>收藏加下载</P>[em31][em2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04-10-25 10:00:52编辑过]

发表于 2005-3-2 01: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b>[转帖]伤鸟之处理与照顾</b></P><><FONT color=#800080><a href="http://www.bird-watch.org/dispbbs.asp?boardID=7&amp;ID=663&amp;page=1" target="_blank" >http://www.bird-watch.org/dispbbs.asp?boardID=7&amp;ID=663&amp;page=1</A></FONT></P>
发表于 2005-3-31 07: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劳动
发表于 2005-3-6 19: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ameraunion.net/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98358</P>
<>帮您老把链接做了。。。</P>
发表于 2005-3-9 17: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观鸟美文之一

<>
   </P>
<>观鸟,身心之乐;关鸟,天人之祸</P>
<>北京麋鹿苑 郭耕    <a href="http://www.bird-watch.org/mailtsbxgg@263.net" target="_blank" >sbxgg@263.net</A> </P>
<>  去年,一位外国朋友来京讲座,当他用幻灯展示各种小鸟并说这些充满画面的照片是用标准镜头拍摄的时,我们大为惊讶,这些鸟怎么胆敢距人近在咫尺、几乎唾手可得。原来,在爱鸟的国度,人们热衷观鸟(Bird Watching),而非关鸟,所以,鸟儿不必对人们敬而远之,真是善恶亲疏鸟自知。 </P>
<>  观鸟是西方国家十分盛行的一项户外活动。每逢假日,人们便相约而行,前往户外观赏野鸟。英国、丹麦、瑞典、法国、德国等国家每年都有数百万人观鸟;美国全年有400万人次观鸟或进行观鸟旅游,其人数超过狩猎、钓鱼、高尔夫运动,成为仅次于园艺的第二大户外运动。近年,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台的观鸟之风方兴未艾,国内也开始出现“观鸟族”,纷纷轻装简行去体验“人鸟相观、天人共契”的乐趣。 </P>
<>  我是1996年秋开始迷上观鸟的。我们自然之友观鸟小组在首都师大高武老师率领下,经常出没于京郊荒野,山水林地,甚至北上辽河,南下江苏,还于98年夏参加了北戴河国际观鸟赛。 </P>
<P>  观鸟的要求很简单,第一要求爱鸟,第二带架望远镜,第三有本鸟类图鉴即可。有人生怕不熟悉鸟名,跟经常观鸟的人没法比,其实这是个循序渐进的学习、锻炼过程,常见的鸟不过十几种,一回生,二回熟,千万别被那些常观鸟的“老油子”吓唬住,几次观鸟下来,你就成专家了。观鸟的本质并不在于认识多少鸟,而在于你与鸟感情的拉近。西方有句观鸟谚语:“若鸟与书有异,舍书而就鸟”。让鸟的千姿百态,莺声燕语印入你的心灵就足够了,全球9000多种,中国1300多种鸟,根本没必要一一记住。 </P>
<P>  在西方及港台,每年都举办观鸟大赛,比谁观的种类多、种类奇、种群大、个体多,但全凭眼见耳闻,并据实相报,“我见到了戴胜、红隼,我听到有夜鹰……”。有人问,要是瞎说虚报几种不就赢了吗?我说:这不是观鸟人的意趣所在,我们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逸而非世俗的工巧名利。倘若你的观鸟之行充满“<b>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b>”的诗话风情,或是进入一种“哪是人观鸟,分明是鸟观人”的忘我意境,就算真正入门了。 </P>
<P>  观鸟的最大意义在于启发人们的爱心,从爱鸟到爱生命,直至关心一切生灵,关爱大自然。观鸟与关鸟(笼养野生鸟)有截然相反的爱鸟观,英国皇家爱鸟协会有几十万名会员,均由观鸟者或设招鸟台喂鸟的人组成,而我们的爱鸟协会却多由养鸟人组成。将鸟囚禁于樊笼还算爱鸟吗?对此,古人早有定论:“彼在牢笼,尔图愉悦,何乐之有?”,“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P>
<P>  笼养野鸟虽满足了个人占有欲,却以鸟儿失去自由,生态失去平衡为代价;鸟少了虫多了,大施农药又毒化了食物,人们还得自食其果。同时,笼中之鸟还会把一些人禽互感的病原体通过鸟羽、鸟粪的尘屑带给养鸟之人,特别是童叟,使其感染支原体肺炎、鹦鹉热等疾病,这天灾人祸不是咎由自取吗?更为恶毒的是江南的一些图财害命者趁候鸟南飞越冬集结之际,大肆捕捉贩卖,中央台刚刚披露鄱阳湖无数大天鹅惨遭毒杀的事件,海口市东街又开张了几十家鸟粥店,使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大千世界成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大屠宰场,这种吃鸟之举导致生灵涂炭,生态失衡,无异于饮鸩止渴,暴胗天物,满足当前个别人的口腹之欲,但如此的自毁生机终将要断送后代人口腹之需的。 </P>
<P>  如果您爱鸟,请您去观鸟,切勿关鸟! </P>
<P>  郭耕 </P>
<P>  100021北京松榆西里18-12-1
  

  </P>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9: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拍鸟见这里<a href="http://www.bird-watch.org/dispbbs.asp?boardID=7&amp;ID=304&amp;page=13" target="_blank" >http://www.bird-watch.org/dispbbs.asp?boardID=7&amp;ID=304&amp;page=13</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5-6 12:30 , Processed in 0.0621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