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whitefang

福建的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5: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腰燕 Red-rumped Swallow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9/200494214058539.jpg" border=0>
<>雀形目 &gt; 燕科 &gt; 燕属
<FONT size=-1>ASSERIFORMES &gt; Hirundinidae &gt; Hirundo daurica</FONT></P>
<>描述:体大(18厘米)的燕。浅栗色的腰与深钢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而叉深。在野外与斑腰燕易混淆,但斑腰燕在中国的分布极有限。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尖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大陆及印度的部分地区;冬季迁至非洲、印度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指名亚种繁殖于东北;japonica繁殖于整个东部并为留鸟种群见于广东和福建;nipalensis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云南西部;gephrya繁殖于青藏高原东部至甘肃、宁夏、四川及云南北部;有记录迁徙时经中国东南部。
习性:似家燕。
注:有著者将斑腰燕也列入此种,参见Vaurie(1951,Annex. Mus. Novitates,1529:1-47)。</P>
<>俗名:赤腰燕 胡燕 花燕儿 巧燕 夏侯</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5: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灰树鹊 Grey Treepie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8/200482717513379.jpg" border=0>(作者:玩者无忌)</P>
<>雀形目 &gt; 鸦科 &gt; 树鹊属
<FONT size=-1>ASSERIFORMES &gt; Corvidae &gt; Dendrocitta formosae</FONT></P>
<>描述:体型略大(38厘米)的褐灰色树鹊。颈背灰色,具甚长的楔形尾。下体灰色,臀棕色;上背褐色;尾黑,或黑而中央尾羽灰;腰及下背浅灰或白,两翼黑色,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块。亚种在细部上有不同--sapiens,sinica及insulae腰白,尾全黑;指名亚种中央尾羽基部灰色;himalayensis腰灰色,尾较长,中央尾羽灰色,仅尾端黑色;insulae体型较小,色彩暗淡,初级飞羽白色斑块也??br&gt;虹膜-红褐色;嘴-黑色,嘴基灰色;脚-深灰色。
叫声:粗犷的金属般铿锵声klok-kli-klok-klikli。也作粗哑乐音,告警时叽喳作叫。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部及东北部、缅甸、泰国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国华中、华南及东南。
分布状况:亚种himalayensis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sapiens于四川峨嵋山及邛崃山系;insulae于海南岛;指名亚种于台湾;sinica于华南及东南。甚常见于中国东南部中高海拔400~1200米的开阔林间,但于喜马拉雅山脉分布可至 2400米。
习性:性怯懦而吵嚷,立于低处等待猎物,于地面或树叶间捕食,常在树冠的中上层穿行跳跃。有时吵闹成群或与其他种类混群活动。</P>
<>俗名: </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5: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树鹨 Orienfnl Tree Pipit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8/200482717529959.jpg" border=0></P>
<>雀形目 &gt; 麻雀科 &gt; 鹨属
<FONT size=-1>ASSERIFORMES &gt; Passeridae &gt; Anthus hodgsoni</FONT></P>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橄榄色鹨。具粗显的白色眉纹。与其他鹨的区别在上体纵纹较少,喉及两胁皮黄,胸及两胁黑色纵纹浓密。亚种yunnanensis上背及腹部较指名亚种纵纹稀疏。
虹膜-褐色;嘴-下嘴偏粉,上嘴角质色;脚-粉红。
叫声:飞行时发出细而哑的tseez 叫声,在地面或树上休息时重复单音的短句tsi…tsi…鸣声较林鹨音高且快,带似鹪鹩的生硬颤音。
分布范围: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及东亚;冬季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喜马拉雅山脉;越冬在中国东南、华中及华南以及台湾和海南岛。亚种yunnanensis繁殖于陕西南部至云南及西藏南部;越冬在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常见于开阔林区,高可至海拔4000米。
习性:比其他的鹨更喜有林的栖息生境,受惊扰时降落于树上。</P>
<>俗名:麦如蓝儿 木鹨 树鲁必</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6: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环颈鸻 Kentish Plover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10/20041031173053310.jpg" border=0>
<>鹳形目 &gt; 鸻科 &gt; 鸻属
<FONT size=-1>CICONIIFORMES &gt; Charadriidae &gt; Charadrius alexandrinus</FONT></P>
<>描述:体小(15厘米)而嘴短的褐色及白色鸻。与金眶鸻的区别在腿黑色,飞行时具白色翼上横纹,尾羽外侧更白。雄鸟胸侧具黑色块斑;雌鸟此斑块为褐色。亚种dealbatus嘴较长较厚。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黑色。
叫声:重复的轻柔单音节升调叫声pik。
分布范围:美洲、非洲及古北界的南部;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西北及中北部;越冬于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亚种dealbatus(包括nihonensis)繁殖于整个华东及华南沿海,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在河北也有分布;越冬于长江下游及北纬32°以南沿海。一般性常见鸟。
习性:单独或成小群进食,常与其余涉禽混群于海滩或近海岸的多沙草地,也于沿海河流及沼泽地活动。</P>
<>俗名:白领鴴 环颈鴴</P><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8/2004815191752291.jpg" border=0>(作者:海马)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6: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杓鹬 Far Eastern Curlew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8/200481910028883.jpg" border=0>(作者:<B><FONT color=#990000>紫啸鸫</FONT></B>)</P>
<>鹳形目 &gt; 丘鹬科 &gt; 杓鹬属
<FONT size=-1>CICONIIFORMES &gt; Scolopacidae &gt;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FONT></P>
<>描述:体型硕大(63厘米)的杓鹬。嘴甚长而下弯;比白腰杓鹬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飞行时展现的翼下横纹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粉红;脚-灰色。
叫声:似白腰杓鹬但音调平缓,如coor-ee。不安时发出刺耳的ker ker-ke-ker-ee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远至大洋洲。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但迁徙时定期经过中国东部及台湾。
习性:同白腰杓鹬。性甚羞怯。个别个体有时与白腰杓鹬混群。</P>
<>俗名:大鸲喽儿 红背大勺鹬 红腰勺鹬 宛(?)鹬 彰鸡</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6: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翅鸢 Black-winged Kite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8/200481184244494.jpg" border=0>(作者:<B><FONT color=#990000>紫啸鸫</FONT></B>)</P>
<>鹳形目 &gt; 鹰科 &gt; 黑翅鸢属
<FONT size=-1>CICONIIFORMES &gt; Accipitridae &gt; Elanus caeruleus</FONT></P>
<>描述:体小(30厘米)的白、灰及黑色鸢。特征为黑色的肩部斑块及形长的初级飞羽。成鸟:头顶、背、翼覆羽及尾基部灰色,脸、颈及下体白色。唯一一种振羽停于空中寻找猎物的白色鹰类。亚成鸟似成鸟但沾褐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轻柔哨音wheep, wheep。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南部、印度、中国南部、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见于云南、广西、广东及香港的开阔低地及山区,高可至海拔2000米。曾在湖北及浙江有过记录。
习性:喜立在死树或电线柱上,也似红隼悬于空中。</P>
<>俗名: </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6: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尾水鸲 Plumbeous Water-Redstart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7/20047311373241.jpg" border=0>雄鸟</P>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7/200473113957761.jpg" border=0><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7/200473113743739.jpg" border=0>雌鸟</P>
<>雀形目 &gt; 鹟科 &gt; 水鸲属
<FONT size=-1>ASSERIFORMES &gt; Muscicapidae &gt; Rhyacornis fuliginosus</FONT></P>
<>描述:体小(14厘米)的雄雌异色水鸲。栖于溪流旁。雄鸟:腰、臀及尾栗褐,其余部位深青石蓝色。与多数红尾鸲的区别在无深色的中央尾羽。雌鸟:上体灰,眼圈色浅;下体白,灰色羽缘成鳞状斑纹,臀、腰及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尾余部黑色;两翼黑色,覆羽及三级飞羽羽端具狭窄白色。与小燕尾的区别在于尾端槽口,头顶无白色,翼上无横纹。雄雌两性均具明显的不停弹尾动作。幼鸟灰色上体具白色点斑。亚种affinis的雄鸟尾上覆羽棕色,雌鸟尾部白色较少,下体鳞状斑纹仅限于腹中心。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尖哨音ziet, ziet;占域时发出威胁性的kree声。鸣声为快捷短促的金属般碰撞声streee-treee-tree-treeeh,栖于岩上或于飞行时发出。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的垂直性迁移候鸟,于海拔1000~4300米的湍急溪流及清澈河流。亚种fuliginosus于西藏南部、海南岛及华南大部,北至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亚种affinis于台湾,见于海拔600~2000米。
习性:单独或成对。几乎总是在多砾石的溪流及河流两旁,或停栖于水中砾石。尾常摆动。在岩石间快速移动。炫耀时停在空中振翼,尾扇开,作螺旋形飞回栖处。领域性强,但常与河乌、溪鸲或燕尾混群。</P>
<>俗名:蓝石青儿 铅色水翁? 铅色翁? 溪红尾鸲</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6: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腰雨燕 HouseSwift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5-3/200536232435690.jpg" border=0></P>
<>雨燕目 &gt; 雨燕科 &gt; 雨燕属
<FONT size=-1>APODIFORMES &gt; Apodidae &gt; Apus affinis</FONT></P>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偏黑色雨燕。喉及腰白色,尾为凹型非叉型。与体型较大的白腰雨燕区别在于色彩较深,喉及腰更白,尾部几乎为平切。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褐。
叫声:非常响。飞行时发出响亮而高亢的快速重复颤音der-der-der-dit-derdiddiddoo,尤其是在傍晚夜宿前。
分布范围:非洲、中东、印度、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日本、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及季节性候鸟,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nipalensis繁殖于中国南部的大部地区及海南岛;亚种kuntzi为台湾留鸟。
习性:成大群活动,在开阔地的上空捕食,飞行平稳。营巢于屋檐下、悬崖或洞穴口。
注:东亚的亚种有时作为独立种A. nipalensis (参见Chantler &amp; Driessens,1995;Viney et al., 1994)。中国所有标本过去均为南方亚种subfurcatus (见郑作新, 1994)。</P>
<>俗名: </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6: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叉尾太阳鸟 Fork-tailed Sunbird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11/2004117177040.jpg" border=0>雄鸟</P>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5-3/200536232430130.jpg" border=0>雌鸟</P>
<>雀形目 &gt; 太阳鸟科 &gt; 太阳鸟属
<FONT size=-1>ASSERIFORMES &gt; Nectariniidae &gt; Aethopyga christinae</FONT></P>
<>描述:体小(10厘米)而纤弱的太阳鸟。顶冠及颈背金属绿色,上体橄榄色或近黑,腰黄。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闪辉金属绿色,中央两尾羽有尖细的延长,外侧尾羽黑色而端白。头侧黑色而具闪辉绿色的髭纹和绛紫色的喉斑。下体余部污橄榄白色。雌鸟甚小,上体橄榄色,下体浅绿黄。指名亚种两翼较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喧闹吵嚷。鸣声为高颤音;进食时也发出成串的唧唧声。响亮的金属音chiff-chiff-chiff 叫声。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及越南。
分布状况:常见的低地鸟于中国东南及华南(latouchii)和海南岛(指名亚种)。
习性:栖于森林及有林地区甚至城镇,常光顾开花的矮丛及树木。</P>
<>俗名:燕尾太阳鸟</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6: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喉红臀鹎 Sooty-headed Bulbul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5-3/200536232747127.jpg" border=0>
<>雀形目 &gt; 鹎科 &gt; 鹎属
<FONT size=-1>ASSERIFORMES &gt; Pycnonotidae &gt; Pycnonotus aurigaster</FONT></P>
<>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头顶黑色的鹎。腰苍白,臀红,颏及头顶黑色,领环、腰、胸及腹部白,两翼黑,尾褐。幼鸟臀偏黄。与红耳鹎的区别在冠羽较短,脸颊无红色。
虹膜-红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悦耳的笛声及响亮的粗喘声chook, chook。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东南亚及爪哇。引种至苏门答腊及苏拉威西岛。
分布状况:甚常见的低地种类,见于高可至海拔500米的中国东南部和香港(chrysorrhoides),广东西南部和广西西部(resurrectus),西南地区(latouchei)。
习性:群栖,吵嚷,性活泼,常与其他鹎类混群。喜开阔林地或有矮丛的栖息环境、林缘、次生植被、公园及林园。</P>
<>俗名:高髻冠 黑帽布鲁布鲁 红座白头只</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6: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隼 Common Kestrel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10/20041024233352199.jpg" border=0>雄鸟<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12/2004122710405441.jpg" border=0>母鸟or亚成鸟</P>
<>鹳形目 &gt; 隼科 &gt; 隼属
<FONT size=-1>CICONIIFORMES &gt; Falconidae &gt; Falco tinnunculus</FONT></P>
<>描述:体小(33厘米)的赤褐色隼。雄鸟头顶及颈背灰色,尾蓝灰无横斑,上体赤褐略具黑色横斑,下体皮黄而具黑色纵纹。雌鸟体型略大:上体全褐,比雄鸟少赤褐色而多粗横斑。亚成鸟:似雌鸟,但纵纹较重。与黄爪隼区别在尾呈圆形,体型较大,具髭纹,雄鸟背上具点斑,下体纵纹较多,脸颊色浅。
虹膜-褐色;嘴-灰而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刺耳高叫声yak yak yak yak yak。
分布范围: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西北;interstinctus为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北方鸟冬季南迁至中国南方、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习性:在空中特别优雅-捕食时懒懒地盘旋或斯文不动地停在空中。猛扑猎物,常从地面捕捉猎物。停栖在柱子或枯树上。喜开阔原野。</P>
<>俗名:茶隼 红鹞子 红鹰 黄鹰</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6: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鸬鹚 Great Cormorant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11/2004112822234214.jpg" border=0>
<>鹳形目 &gt; 鸬鹚科 &gt; 鸬鹚属
<FONT size=-1>CICONIIFORMES &gt; Phalacrocoracidae &gt; Phalacrocorax carbo</FONT></P>
<>描述:体大(90厘米)的鸬鹚。有偏黑色闪光,嘴厚重,脸颊及喉白色。繁殖期颈及头饰以白色丝状羽,两胁具白色斑块。亚成鸟:深褐色,下体污白。
虹膜-蓝色;嘴-黑色,下嘴基裸露皮肤黄色;脚-黑色。
叫声: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侯无声。
分布范围: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鸟为季候鸟。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各地的适宜环境。大群聚集青海湖。迁徙经中国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岛及台湾越冬。于繁殖地常见,其他地点罕见。大群在香港(米埔)越冬,部分鸟整年留在那里。
习性:繁殖于湖泊中砾石小岛或沿海岛屿。在水里追逐鱼类。游泳时似其他鸬鹚,半个身子在水下,常停栖在岩石或树枝上晾翼。飞行呈"V"字形或直线。中国有些渔民捕捉此鸟并训练它们捕鱼。</P>
<>俗名:海鹈鸬鸶 黑鱼郎 水老鸦 乌鬼 壹? 鱼老鸭 鱼鹰 雨老鸦</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6: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斑嘴鸭 Spot-billed Duck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11/20041128221822360.jpg" border=0>
<>雁形目 &gt; 鸭科 &gt; [河]鸭属
<FONT size=-1>ANSERIFORMES &gt; Anatidae &gt; Anas poecilorhyncha</FONT></P>
<>描述:体大(60厘米)的深褐色鸭。头色浅,顶及眼线色深,嘴黑而嘴端黄且于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为本种特征。喉及颊皮黄。亚种 zonorhyncha有过颊的深色纹,体羽更黑。深色羽带浅色羽缘使全身体羽呈浓密扇贝形。翼镜在zonorhyncha亚种为金属蓝色,在haringtoni亚种为金属绿紫色,后缘多有白带。白色的三级飞羽停栖时有时可见,飞行时甚明显。两性同色,但雌鸟较黯淡。
虹膜-褐色;嘴-黑色而端黄;脚-珊瑚红。
叫声:雌鸟叫声似家鸭,音往往连续下降。雄鸟发出粗声的kreep。
分布范围:印度、缅甸、东北亚及中国。
分布状况:亚种zonorhyncha繁殖于中国东部,冬季迁至长江以南。亚种haringtoni 为留鸟,见于云南的南部及西南部、广东及香港。广泛分布,相当常见。
习性:栖于湖泊、河流及沿海红树林和泻湖。</P>
<>俗名:稗鸭 大燎鸭 谷鸭 黄嘴尖鸭 火燎鸭 夏凫</P><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11/2004112822145468.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6: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褐头鹪莺 Plain Prinia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4-11/20041128221454316.jpg" border=0>
<>雀形目 &gt; 扇尾莺科 &gt; 鹪莺属
<FONT size=-1>ASSERIFORMES &gt; Cisticolidae &gt; Prinia inornata</FONT></P>
<>描述:体型略大(15厘米)而尾长的偏棕色鹪莺。眉纹色浅,上体暗灰褐,下体淡皮黄色至偏红,背色较浅且较褐山鹪莺色单纯。台湾亚种flavirostris色较淡,嘴黄色。
虹膜-浅褐;嘴-近黑;脚-粉红。
叫声:鸣声为单调而连续似昆虫的吟叫声,长达1分钟,每秒3~4声。叫声为快速重复的chip或chi-up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及爪哇。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亚种extensicauda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海南岛;flavirostris于台湾。
习性:栖高草丛、芦苇地、沼泽、玉米地及稻田。有几分傲气而活泼的鸟,结小群活动,常于树上、草茎间或在飞行时鸣叫。在香港不如黄腹鹪莺普遍。
注:有时被视为(?)褐头鹪莺P. subflava的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 1994)。</P>
<>俗名: </P>
 楼主| 发表于 2005-3-8 07: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头咬鹃 Red-headed Trogon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5-2/200522810316974.jpg" border=0>作者:<a href="http://www.bird-watch.org/dispuser.asp?id=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紫啸鸫</FONT></A></P>
<>咬鹃目 &gt; 咬鹃科 &gt; 咬鹃属
<FONT size=-1>TROGONIFORMES &gt; Trogonidae &gt;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FONT></P>
<>描述:体大(33厘米)而头红的咬鹃。雄鸟以红色的头部为特征。背部颈圈缺失,红色的胸部上具狭窄的半月形白环。雌鸟与其他雌咬鹃区别在腹部红色,胸部具半月形白环;而与所有雄咬鹃的区别在头黄褐色。
虹膜-褐色;眼周裸皮蓝色;嘴-近蓝;脚-偏粉。
叫声:重复的圆润tiaup声,也作tewirrr的连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于热带及亚热带森林,高至海拔2400米。亚种yamakanensis于四川南部至贵州、广东北部及福建;helenae于西藏东南部至云南极西部;指名亚种在云南南部怒江及澜沧江之间;intermedius于云南东南部,hainanus于海南岛。
习性:由密林的低树枝上猎取食物。</P>
<>俗名:红姑鸽</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5-5-24 14:06 , Processed in 0.06099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