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9|回复: 5

转一篇方舟子的好文章《原始森林的奇观》了解这个动人的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1 22: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始森林的奇观

                           ·方舟子·

    年轻的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环球航行时,美洲的原始森林给他留下了
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些深深铭记在我的脑里的景象中,没有什么能比
未被人手破坏的原始森林更壮观的了。……站在这些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人能无动于衷,能不感到除了他身体的呼吸之外,在人性中还有更
多的东西。”

    从那时起,美洲的原始森林以惊人的速度被人手破坏,乃至毁灭。
也促使一些像达尔文一样被原始森林的壮观所震撼的人奋起保护。在旧
金山北边约20公里处,还奇迹般地保留着一片约2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
主要是美洲红杉。它原来属于国会议员威廉·肯特的林地。在19世纪加
州的淘金热引来伐木产业的兴起之前,加州海岸大约分布着8000平方公
里的原始红杉林。到20世纪初,这些红杉林大部分都已被砍伐殆尽。旧
金山北边的这片红杉林因为地势险峻,还未遭毒手,于是肯特夫妇花了
45000美元把这片林地买下,试图永远保护它。

    1907年,当地一家饮水公司计划在流经这片森林的溪流的下游建坝,
这将会使这片森林被淹没,因此遭到肯特的反对。饮水公司到当地法庭
起诉肯特。肯特干脆把它捐献给联邦政府,使它不再受地方法庭的管辖。
第二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宣布这片森林为国家纪念碑,以美国著名
环保活动家约翰·缪尔命名,称为缪尔森林国家纪念碑。它现在成了旧
金山的重要景点,每年接纳70多万的游客。

    在红杉林里是很容易感受到原始森林的壮观的。红杉的大小仅次于
它的近亲、也生长在加州的巨杉,名列第二,但是其高度却超过了巨杉,
是最高的植物,现存最高的一颗高达116米。因为95%的原始红杉林已
被砍伐,不难想像,在被砍掉的红杉中,有的会超过现有的纪录。由于
重力的影响,树木的高度有一定的限制,据推测,树木能达到的最高高
度为122~130米。红杉几乎达到了生长极限。

    红杉这个名字是一名西班牙传教士取的,因为它的新鲜树皮为亮丽
的红褐色。它的树皮非常厚,可以达到30厘米厚。这层又厚又软的树皮
缺少树脂,保护了红杉不容易被森林火灾烧毁。在缪尔森林中经常可以
见到曾经火烧、树干黝黑然而仍然茁壮成长的红杉。红杉的树皮中含有
丰富的丹宁酸,能保护它不受昆虫的伤害。这些都使得红杉异乎寻常的
长寿,能够活到2000年以上。

    但是在缪尔森林中,还是能看到不少正在或者已经死去的红杉。有
一颗红杉熬过了几次火灾之后,终于被烧死,剩下一截焦黑的树桩还屹
立不倒。不过残桩是终究要倒下的。还有几颗巨大的红杉则不知是因为
遭到雷劈、风暴或病虫害而在根部断掉,整个倒在了地上。

    森林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以前为了预防火灾,他们会把倒地的死树
清理掉。现在则认识到死树也有其生态作用,顺其自然了。他们爱说的
一句话是,一颗树的生命有一半是站着度过的,还有一半是倒在地
上度过的。

    的确,这些死去的大树也是森林的重要成员,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
用。红杉树皮含有休眠芽。树干倒下、死去会刺激这些休眠芽开始发育,
长出树苗。它们是老树的克隆,将各自逐渐长成大树。它们或者在倒下
的树干上整齐地排成一排,或者以老树的残桩为中心,组成一个“家庭
小圈子”。在缪尔森林常常可以见到类似这样整齐排列的克隆“树阵”。

    如果倒下的大树没有留下克隆,也没有浪费掉。蘑菇将在它们上面
生长、繁衍,昆虫将以它们为食或在那里栖息,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
动物也会在那里筑巢。甚至北美山猫都被发现住在红杉残桩的洞中。如
果大树倒在溪流中,会形成水坑,鲑鱼将在那里产卵。缪尔森林中的溪
流是濒危的野生银鲑鱼最后的繁殖地之一。

    倒地的树干能吸收雨水,保持土壤的潮湿。落叶和球果也容易在倒
地树干的周围聚集。在它们逐渐腐烂后,其含有的营养素就逐渐释放进
了土壤,因此死树周围的土壤变得特别肥沃,掉在那里的种子很容易生
根发芽。

    如果你在森林中看到一颗大树倒下,无需为此伤感。一颗大树的倒
下,不仅仅是一个旧生命的结束,更是无数新生命的开端。而这,不过
是原始森林的一个小小奇观。

2007.7.8.

(《中国青年报》2007.07.11.)

[ 本帖最后由 浮光掠影 于 2007-7-11 22:33 编辑 ]
发表于 2007-7-12 10: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在森林中看到一颗大树倒下,无需为此伤感。一颗大树的倒
下,不仅仅是一个旧生命的结束,更是无数新生命的开端.
发表于 2007-7-13 00: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期的中青报冰点探索还有一篇好文章推荐阅读:

《寻找家猫的祖先》: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7/11/content_1821591.htm
发表于 2007-7-13 20: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万物本就是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物链环环相扣,可人类常常把其中的某一环拿掉,所以呢,环境破坏了,某些物种也永远消失了.
发表于 2007-7-14 10: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7-18 21: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成简体字

「 自然声音的甜蜜心事」演讲整理稿

整理人:林婉蓉

讲师简介
  吴金黛,毕业於美国杨百瀚大学音乐系,现為风潮唱片音乐製作人。為了收录台湾的自然声音,吴金黛卯足劲的上山又下海。出了近十张的自然音乐专辑,每次出去旅行,吴金黛觉得自己都好像在搞战斗营。早上,要跟鸟儿一样早起,到了晚上,还要帮青蛙、蟋蟀晚点名,大自然的音乐时鐘就是如此準时。
以下是吴金黛演讲精华重整:

  我刚刚进来我吓了一跳,我觉得礼拜天早上怎麼会有那麼多人?礼拜天早上不是应该在家裡睡觉吗?因為我们这种作录音室工作的,这个时间是我们的睡觉时间,所以今天显得有点匆忙,真是很抱歉。那我就直接切入正题,我们这几年做大自然音乐的一些一些分享。

  早期的时候,我不是一开始就想要製作大自然音乐,而是原住民音乐的採集。那时我常常开车在山裡,寻找原住民老人家录製传统原住民的声音。年轻的原住民很早就离开部落,脱离原来的生活模式,所以他们已经不会唱传统歌谣。也因為这样,有时候隔年去拜访时,就发现哪个伯伯或爷爷过世了,导致传统歌谣无法传承的隐忧。

  在山裡,虫鸣鸟叫的声音一直在耳边,渐渐的,觉得那些声音其实也蛮好听的,加上环境改变的速度很快,今天听到的声音,几年后可能就消失不见,再也听不到。那时心想,既然原住民伯伯、爷爷的声音要录,那也一起把这些小动物的声音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我跟这些动物声音的缘起是在我回来那一年。刚开始的时候,心想,準备好录音器材到野外去,应该就可以录得到,可是因為我是一个生态菜鸟,不熟悉动物们的生活作息,结果拜兴而回,什麼也没录到。那时我们在阿里山採擷邹族长老的声音,认识达邦国小的主任卜中涌,他现在已经是校长了。他和他弟弟两个壮丁晚上载著我在阿里山乡达邦特富野的山里绕来绕去,最后到了一个黑暗的山谷,我心想,在这个荒郊野外、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到底会有什麼?不到一分鐘,出现了一个我从来没有听过的声音,我觉得相当震撼,山谷裡的安静,露水水滴、青蛙的叫声在山谷裡迴响,我惊讶的说:「天哪!臺湾怎麼有这麼好听的声音!」卜中涌说这是一种青蛙的声音,但他自己也没看过,印象中经过这个地方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个声音就一直在我的记忆裡,也在我的录音带裡。

  因缘际会我认识了徐仁修老师,因為他常常在野外拍照的关係,我交给徐老师一套器材,请他帮忙,后来他果然就给了我很多的声音。整理徐老师录回来的带子时才知道,原来那是莫氏树蛙的叫声。从94年第一次到野外录音,直到98年,我才知道声音的主人是谁,但也还不知道长什麼样子。

  从徐老师收录的各式声音我发现,声音是认识自然的入门课程,比起图鑑,更容易引领人们认识周遭的自然世界。但是十年前,印刷的图鑑资料很多,有声资料却少得可怜,这点我觉得很可惜。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又有点草率,只想收录台湾的声音,当作声音图鑑出版。直到98年看到Discovery节目,发现有时候人类并不是故意要破坏动物的栖息地,只是因為没有想到而已,却使得生态失衡。这使我觉得好像被重重的打了一巴掌,我心想:「好,应该开始做了。」

  於是,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徐老师交给我十几捲录音带裡的声音听熟,并记录下来,思考我可以做什麼样的音乐。台湾的自然音乐创作比起国外晚了很多年,但他们的音乐大多属於放鬆的用途,大自然的声音通常只是音乐背景,作為陪衬。

  而我觉得,这些动物们的叫声相当多元而且可爱,只是当背景有点可惜,事实上,它可以成為音乐的一个部份。於是,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想如何将动物的声音当成乐器的一部份。之后就做出《森林狂想曲》专辑。这张专辑我参与前面的大自然录音部份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绝大部分都是徐老师跟另外一个朋友收录到的。
我想到这些声音对我的帮助,除了音乐专辑外,我又製作一张声音图鑑,共收录三十多种声音。因為我觉得只是单纯将动物的名字标记出来,对一般人而言没有意义,我把这些声音抽离,製作成声音图鑑,没想到后来很多家长或老师,因為图鑑CD而购买这张音乐专辑。

  现在我跟大家介绍一些声音,我们就针对这首曲子认识一些动物。

  台湾有31种青蛙,每一种青蛙叫声都非常特殊。中国树蟾,声音尖尖的,有一点像虫叫。下过雨之后,比较常听到这个声音,这是泽蛙。另外,在我的音乐裡常常用的腹斑蛙。贡德氏赤蛙的叫声像狗在叫的声音。从我刚刚介绍的几种:莫氏树蛙、中国树蟾、泽蛙、腹斑蛙、贡德氏赤蛙、日本树蛙,每一种青蛙叫声都差很多。

  大部分的人对山羌的认识通常是山產店裡的炒山羌,少有机会真正听到或看到山羌。台湾有一个地方有山羌的族群,那裡是「福山植物园」,外观像狗,警觉性强,但在福山植物园裡的山羌会跟人们保持安全距离,不像山裡的山羌看到人类马上躲开。当我们先听到声音,再看动物们的照片时,会觉得亲切一点,好像认识牠们一样。

  製作第一张《森林狂想曲》的这个时候,都还没有见过莫氏树蛙的本尊。有一次出去玩,忽然听到莫氏树蛙的声音,因為认得牠的声音,我开始听声辨位,试著把牠找出来,这才知道原来莫氏树蛙的体型很小,大概三至五公分而已,像一片绿绿的小翡翠,牠的吸盘吸在手上,冰冰凉凉的。因為这种听声辨位的方式让我有一些好玩的野外经验。每一次在野外观察的经验,让我更实际了解动物们的生活习性,也可以仔细分辨出不同情境下,牠们发出声音所代表的意思。

  台湾人很喜欢亲近大自然,但大部分的人的旅游方式仍停留在民宿、行动咖啡车、烤肉、尬车、吃山產等,其实可以选择更有趣而且免费的方式。利用空閒到山裡面走走,听到一种声音后去把那个声音找出来,观察牠在干什麼,也很有趣。每一次录音,我会把当时的情景纪录下来,《向晚》这首曲子是真实上演的青蛙爱情故事。我把当时场景所听到的声音再加上音乐做一个爱情故事的连结,相当浪漫。而浪漫的背后,却有著很深刻的生存意义在裡面。那是我真正进入生态的一个门,门内的世界跟我以前所经歷的生活方式差很多,相当有趣。

  其实在野外录音蛮困难的,特别是在台湾。台湾土地很小,人很多,早上五点出去,录到一半就会有阿公阿妈走过来关心:「你在做啥?」即使往山裡面走,还是偶尔会有飞机从上空划过,走到哪裡都逃不掉人的声音。加上大自然不是我们能掌控的,我要录这隻虫在叫,旁边的青蛙、蟋蟀、画眉鸟也同时在叫,但我不要青蛙、蟋蟀、画眉鸟的声音,却不能请牠们不要叫,排开人為的因素,就录音而言,这是一项大挑战。幸好如今电脑软体发达,我们可以自己做杂讯处理,声音就变单纯、乾净,便利多了。处理录回来的声音这过程很繁琐,用分鐘来比喻,我录一分鐘的声音,后面处理的时间可能要花上一个小时,经过纪录、监听、杂音处理,再想要如何与音乐结合,所以製作一张大自然音乐要比音乐专辑花更多的时间。

  对我来说,到野外录音时看到动物的机率很小,但专业的人认识动物的生态习性,他可以很快用眼睛找得到,当我眼睛找不到时,我就用耳朵去听,听到声音时可以辨识牠的方位。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為我听得到。

  早期在录音的时候,我很执著於要录到一种乾净的、录到的声音是没有人為干扰的,因此碰了不少钉子。但从《海洋》这张专辑开始,打破了这个迷思。六月正午十二点的垦丁白沙人非常少,对我们来讲也是很好的录音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家庭:爸爸、妈妈带著一个很小的孩子在戏水。心想:好吧,走离他们远一点。走了几百公尺之外,我就开始录,录之前还检查一下有没有别人,录不到五秒鐘,突然一群年轻人忽然「哇哇」跑出来到海边玩耍。我就想:「是怎样?我到底要怎样才能录音哪?」那时我没有马上把我的录音机关掉,我从耳机裡听到海的声音跟那群年轻人的笑声融在一起,突然觉得其实还满好听的,台湾的海就是要有这些声音才叫「台湾的海」,要不然,怎麼知道这是不是旧金山的海?

  那时起,脑子裡的想法变了很多,為什麼一定要把人屏除在大自然以外,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啊。那时候的一种迷思,让我将「人界」跟「自然界」二分,这些人改变了我的想法。所以后来我录《我的海洋》的时候,将不小心录到的汽笛声、小渔船的马达声、人的声音,都放到专辑裡面去。我觉得这张专辑呈现出一种人文的气味。

  因為有了这样的认知,我开始把人加进来,连音乐我也把人加进来,那时徐老师录了一段台东都兰的海声,都兰是阿美族的一个部落。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办公室,晚上八、九点我在听那一段海声,忽然一个很阿美风格的旋律就跑进我的脑海。后来我找了阿美族的朋友填一个虚词,就变成这一首。

  做了多张大自然的专辑,后来我去外面录音的机率变得多了,我跟大部分的人一样是因為《森林狂想曲》那张图鑑才慢慢入门,之后我就一直在思索:我可以往大自然音乐发展。我觉得音乐应该具有教化人心的功用,我希望这个系列除了教化或娱乐之外,还能有更多的意义在其中。

  為了有系统的把这些声音记录下来,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也有机会从声音的层面进入大自然,后来我找了一些专业的生态人,比如青蛙公主杨懿如老师製作了《青蛙四季唱游》,之后,我其实蛮想做鸟的专辑,鸟的世界很有趣,但要製作鸟的专辑比较难。2001年的春天,声音很茂盛,在我家的阳台上就可以听到好多好多的鸟,白头翁、麻雀、绿绣眼号称「都市三侠」,白头翁讲话的声音好像嘴含滷蛋「咕嚕咕嚕」的,麻雀就是「吱吱喳喳」的,绿绣眼的声音比较细。都市裡面也会常听到大捲尾、红嘴黑鹎、五色鸟、朱颈斑鳩、大冠鷲等,不知道為什麼这些原本属於山上的都跑到都市裡,偶尔在都市可以听得到。

  其中我将这些都市裡常见的鸟做了一首曲子,叫做《都市小飞侠》,还特别去录车的声音。你会发现都市裡的鸟跟人一样忙,在喇叭、车阵中闪来闪去,所以音乐也表现得很匆忙的样子。

  那个春天给了我很大的振奋,我觉得那是一个諭示,加深我想製作一张鸟的专辑。因為先前几张专辑的关係,生态界的朋友介绍我认识一个人,叫做孙青松。现在的人不甘於平凡,处处都要显示出自己的不平凡;但我觉得他的生命真的平凡,却让你觉得伟大。他為了观察鸟,為了录鸟,全家从台中新社市区搬到山上,觉得从此以后可以过著幸福快乐的赏鸟生活、观察鸟的日子。他每天早上都很早起,有时两点,有时三点,配合春夏秋冬时序不同,耐住寂寞一个人在山裡枯等。那时他在做绿绣眼的调查,跟太太两人一起携手作纪录。但快乐的日子在921地震后,一切都毁了。地震中房子垮了,他的太太也在地震裡过世,留下两个很小的孩子。一个40多岁的男人,有满腔的热血跟希望进行他的研究,突然间太太过世,家园毁了,留下两个小孩,那个时候他觉得生命怎麼继续下去?他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他是一个生命力很强、很有自律的人,他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停顿了一年以后,他决定在旧地重建家园,继续研究绿绣眼的工作。刚好在那时我们遇见孙老师,开始合作《鸟》的专辑。因為定点观察的录音方式,加上熟知鸟的特性与习性,因此他知道什麼地方可以录到什麼,也因此这张《鸟》专辑图鑑中的43种鸟类,他只花了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而其实他录到的更多,只是我们选了这43种。

  因為43种鸟真的不容易记住,為了让大家能藉由认识鸟的声音,进入有趣的大自然,我们在专辑裡的每一首曲子挑出一隻主唱的鸟,比如黄鸝、大冠鷲、画眉鸟、山红头等,听完这九首后基本上会记得九种鸟的声音,下次到野外的时候就可以分辨出来,也可能在听到这九种鸟的声音时就会想到这些曲子,这就是这个专辑的音乐设计概念,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达到教化与教育功能。

  就一个音乐工作人来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并不是每一个音乐製作人都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层面。在录音的过程当中,跟生命互动,让我对生命有另一种体认。有一次录音,我听到蟋蟀叫,录完之后我很想把牠找出来看牠长什麼样子。我在一个树的洞穴裡找到牠,发现牠少了一条后腿,那时我想:「好可怜喔,少了一条后腿的蟋蟀还可以唱歌唱的这麼痛快,如果少了一条腿我还会想唱歌吗?」动物们就是按照牠们的本能与本性生活著,人也可以跟动物一样,单纯而认真的过生活,但有时候人想的太多,将生活变得复杂混乱,我觉得这是人跟动物很大的差别处。我去录音的时候常常是一个人,一个人独处时可以沉淀脑中混乱的思绪,可以有更多的发现,可以更宽广,因為你可以观照到自己,观照到身边的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5-5-12 20:45 , Processed in 0.0680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