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38|回复: 4

还有鹨类的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9 00: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两天看鹨也看的晕晕的。指点呀。求教呀,救命啊!!!</P>
<>特别是胸部纵纹明显的,福建有分布的那几种</P>[em04][em04]
 楼主| 发表于 2006-1-9 02: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个先去查了书,觉得查完后还是不很明确。。。有没有什么更易区分的方法呢? </P>



<>理氏鹨   <I>Anthus</I><I> </I><I>richardi</I></P>
<> </P>
<>


<p>
<><I>
<></I>
<P>
<P>描述:体大(18厘米)腿长的褐色而具纵纹的鹨。栖于开阔草地。上体多具褐色纵纹,眉纹浅皮黄色;下体皮黄,胸具婶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带黄;脚-黄褐,后爪明显肉色。
叫声:飞行或受惊时发出哑而高的长音shree-ep;也有吱吱叫声。鸣声在螺旋飞行时发出,为清脆而单调的chee-chee-chee-chee-chia-chia-chia,最后三个音下降。
分布范围:中亚、印度、中国、蒙古及西伯利亚和东南亚、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常见的季候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西北青海东部的阿尔泰山及新疆的塔尔巴哈台山,冬季南迁;centralasie繁殖于从青海东部及甘肃北部至新疆西部天山,冬季南迁;sinensis(包括ussuriensis)繁殖于北方、东北、华中、华南及东南,以及海南岛和台湾,部分鸟为候鸟。
习性:喜开阔沿海或山区草甸、火烧过的草地及放干的稻田。单独或成小群活动。<B>站在地面时姿势甚直</B>。飞行呈波状,每次跌飞均发出叫声。 注:以往有时与田鹨Anthus rufulus连同非洲及澳洲的亚种一同并入普通鹨A. novaeseelandiae。</P>
<P><I></P>
<P></I>
<P>
<P>
<P>
<P>
<P>
<P>树鹨   <I>Anthus</I><I> </I><I>hodgsoni</I></P>
<P> </P>
<P>
<p>
<p>
<P><I>
<P></I>
<P>
<P>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橄榄色鹨。具粗显的白色眉纹。<B>与其他鹨的区别在上体纵纹较少,喉及两胁皮黄,胸及两胁黑色纵纹浓密。</B>亚种yunnanensis上背及腹部较指名亚种纵纹稀疏。 虹膜-褐色;嘴-下嘴偏粉,上嘴角质色;脚-粉红。
叫声:飞行时发出细而哑的tseez 叫声,在地面或树上休息时重复单音的短句tsi…tsi…鸣声较林鹨音高且快,带似鹪鹩的生硬颤音。
分布范围: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及东亚;冬季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喜马拉雅山脉;越冬在中国东南、华中及华南以及台湾和海南岛。亚种yunnanensis繁殖于陕西南部至云南及西藏南部;越冬在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常见于开阔林区,高可至海拔4000米。
习性:比其他的鹨更喜有林的栖息生境,<B>受惊扰时降落于树上</B>。</P>
<P>
<P><I>
<P></I>
<P>
<P>
<P>
<P>
<P>
<P>北鹨   <I>Anthus</I><I> </I><I>gustavi</I></P>
<P> </P>
<P>
<p>
<p>
<P><I>
<P></I>
<P>
<P><B>:</B>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褐色鹨。<B>似树鹨但背部白色纵纹成两个</B><B>"V"</B><B>字形,且褐色较重,黑色的髭纹显著。</B>亚种menzbieri下体偏黄。<B>与红喉鹨的区别在背及翼具白色横斑,腹部较白且尾无白色边缘</B>。 虹膜-褐色;嘴-上嘴角质色,下嘴粉红;脚-粉红。
叫声:生硬的pwit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中国;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B>罕见</B>。亚种menzbieri繁殖于黑龙江东北部,迁徙经山东。指名亚种有记录迁徙时见于江苏。 习性:喜开阔的湿润多草地区及沿海森林。有时降落在树上。</P>
<P><I></P>
<P></I>
<P>
<P>
<P>
<P>
<P>
<P>红喉鹨  <I>Anthus</I><I> </I><I>cervinus</I></P>
<P> </P>
<P>
<p>
<p>
<P><I>
<P></I>
<P>
<P>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褐色鹨。<B>与树鹨的区别在上体褐色较重,腰部多具纵纹并具黑色斑块,胸部较少粗黑色纵纹,喉部多粉红色</B>。<B>与北鹨的区别在腹部粉皮黄色而非白色,背及翼无白色横斑,且叫声不同。</B> 虹膜-褐色;嘴-角质色,基部黄色;脚-肉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尖细的pseeoo叫声,比其他鹨的叫声悦耳。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区北部;迁徙至非洲、印度北部、东南亚至马来半岛、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并不罕见的候鸟,迁徙经中国北方、华东、华中至长江以南地区并海南岛和台湾越冬。
习性:喜湿润的耕作区包括稻田。</P>
<P><I></P>
<P></I>
<P>
<P>
<P>
<P>
<P>
<P>黄腹鹨  <I>Anthus</I><I> </I><I>rubescens</I></P>
<P> </P>
<P>
<p>
<p>
<P><I>
<P></I>
<P>
<P>描述:体型略小(15厘米)的褐色而满布纵纹的鹨。<B>似树鹨但上体褐色浓重,胸及两胁纵纹浓密,颈侧具近黑色的块斑。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羽缘白色</B>。罕见亚种rubescens褐色较浓但纵纹较少。 虹膜-褐色;嘴-上嘴角质色,下嘴偏粉色;脚-暗黄。
叫声:飞行叫声为偏高的jeet-eet声,不如水鹨尖厉。鸣声为一连串快速的chee或cheedle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西部、东北亚及北美洲,越冬南迁。
分布状况:亚种japonicus繁殖于西伯利亚,但越冬在中国东北至云南及长江流域。甚常见。北美洲的亚种rubescens在土耳其曾有迷鸟记录,偶尔可能至新疆。
习性:冬季喜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 [又:据Inskipp et al.(1996),本种为郑作新先生的著作中水鹨Anthus spinoletta的同种,但在郑作新先生所著之《中国鸟类分布名录》(第二版,1976)和《中国鸟类区系纲要》(1987)中,却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详细情况请参考Inskipp et al. (1996)所著《东洋界鸟类名录详释》(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the Birds of the Oriental Region)一书之前言部分的图例说明和有关种的各论。-- 译注]</P>
<P>
<P>
<P>
<P><I>
<P></I>
<P>
<P>
<P>
<P>
<P>
<P>山鹨  <I>Anthus</I><I> </I><I>sylvanus</I></P>
<P> </P>
<p>
<P>
<P>
<P>描述:体大(17厘米)的浓棕黄色而具褐色纵纹的鹨。眉纹白。<B>似理氏鹨及田鹨但褐色较浓,下体纵纹范围较大,嘴较短而粗,后爪较短且叫声不同</B>。尾羽窄而尖,小翼羽浅黄色。 虹膜-褐色;嘴-偏粉色;脚-偏粉色。
叫声:似麻雀高音叫声zip zip zip,于地面作叫;有悠远的鸣声weeeee tch weeeee tch,更似鹀而不似鹨。
分布范围:俾路支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不常见于四川、云南及长江以南大部多草并有矮树的丘陵地带。
习性:单独或成对活动。尾极力弹动而非摆动。

<p>
发表于 2006-1-9 04: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最容易见到的鹨是</P><>1.树鹨---整体绿色,背部纵纹不明显,近白色眉纹,耳后有白点斑</P><>2.理氏鹨----整体偏棕褐,体比树鹨大,站姿直立,在开阔草地上的基本是他</P><>3.黄腹鹨---记住它颈上黑斑块--颈裢 就是它</P><>4.红喉鹨--特点明显</P><>其它两种很难看到,如果不是上述特征的,大家要注意</P><P>以上是各种鹨主要特征,其它等提高后再深究</P>
发表于 2006-1-9 23: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地是否常见水鹨、田鹨? 因为根据鸟类野外手册的说明,它们分别和黄腹鹨、理氏鹨有些混淆。</P><>我认为若进一步准确描述的话:</P><>黄腹鹨的特征是颈侧有倒三角形黑色斑块;</P><>树鹨的整体颜色应以橄榄色形容为佳,因为要比绿色来得深暗。</P>
 楼主| 发表于 2006-1-10 06: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受教,下次去看时实践下,不明白的我就再向各位请教呵[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5-5-7 11:22 , Processed in 0.0684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