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1 21: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又想起前两年流传甚广的“老人与海鸥”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位住在昆明城郊的吴姓老人,每当冬天海鸥“驾临”昆明的时候,老人总是带着鸥食每天步行十多公里到市内的翠湖公园给海鸥们喂食。老人退休后孤苦无依,他已把海鸥当作自己的儿女,给它们取名字,和它们交谈、嬉戏,十多年风雨无阻。后来老人去世了,记者就把老人喂鸥时的相片放在翠湖之畔,没想到海鸥们成群结队地聚集在老人的遗像前为老人守灵、默哀。这是一种怎样的人鸟之情呢?!从时间上看,我们应该都是第一批观鸥人,但我自1985年离开昆明后,就一直没有对海鸥有过回眸,而吴姓老人的心里始终装着海鸥,以鸥喜为喜,以鸥悲为悲,所以才有了感天动地的人、鸥情缘。
令人欣慰的是,昆明市现在已成立了专门的海鸥管理机构,负责海鸥的保护、宣传、推广:每年海鸥来临的时候,派出专人负责观察海鸥莅临的时间、地点、数量、身体状况;还有专门生产鸥食的工厂,有固定的鸥食投放点;每年还举办昆明赏鸥节。。。。。。海鸥已与高原春城融为一体,成为昆明的一张名片。
对于昆明来说,海鸥在1985年第一次降临也许是一种偶然,但此后海鸥改变飞往东南亚过冬的习性而选择留在昆明,则是一种必然。而这种必然是与云南人的天性有关——他们天生就爱花、爱草、爱动物。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国度里,人都不愿离去,更何况是鸟呢!
由此,我又想到我们福建。我们福建省鸟多啊,先不说黑嘴端凤头燕鸥、勺嘴、黑脸琵鹭等高精尖鸟种,就是昆明人当宝似的各种海鸥,在我们福建沿海那是多如恒河沙数,但我们为啥就搞不出那么大的动静呢?是宣传力度不够,还是熟视无睹?抑或是不屑为之?但看一看文武沙那几公里长的捕鸟网,也许就知道答案了。泰戈尔说过:“比海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人的心灵”。既然我们的心灵比海还大,咋就容不下一只小小的鸥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