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5|回复: 11

奇怪,看到黑头蜡嘴雀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30 22: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在一棵构树上看到一只黑头蜡嘴雀的成鸟和幼鸟(初步判断)啄食浆果,可这时候它们该在北方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7-30 22: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查了鸟类迁徙的知识,觉得这篇还行:</P>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MS Song" color=#0080c0 size=5>鸟类的迁徙</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P>
< align=center>蓝瑛</P>
< align=justify>  鸟类根据是否迁徙以及迁徙方式的不同,分为留鸟、候鸟、漂鸟和迷鸟等。留鸟一般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域,或者仅有沿着山坡的短距离迁移现象。漂鸟没有固定的迁徙路线,往往在非繁殖季节随着食物而到处游荡。迷鸟则是由于大风或其他意外的原因偶然地出现在其分布区以外的地方。候鸟的迁徙通常为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迁徒,大都是从南向北,由越冬地区飞向繁殖地区。秋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北向南,由繁殖地区飞向越冬地区,但是几乎没有一种鸟是从它的繁殖地区笔直地飞往越冬地区的,而且中途还要多次在合适的驿站作停留。各种鸟类每年迁徙的时间是很少变动的。迁飞的途径也都是常年固定不变的,而且往往沿着一定的地势,如河流、海岸线或山脉等飞行。许多种鸟类,南迁和北徙,是经过同一条途径。各种鸟类迁徙的途径,是不相同的。雁类、鹤类等大型鸟类在迁飞的时候,常常集结成群,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而家燕等体形较小的鸟类,则组成稀疏的鸟群,猛禽类的迁徙却常常是单独飞行,个体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绝大多数鸟类在夜间迁飞,特别是食虫鸟类,以躲避天敌的袭击,而猛禽大多在白天迁飞。</P>
< align=justify>  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很复杂,一般都认为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不仅有遗传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与气候、食物等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候鸟对于气候的变化感觉很灵敏,只要气候一发生变化,它们就纷纷开始迁飞。这样,可以避免北方冬季的严寒,以及南方夏季的酷暑。气候的变化,还直接影响到鸟类的食物条件,鸟类的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鼠类、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我国的北方,一到深秋,多数植物纷纷落叶、枯萎,昆虫也死亡了。候鸟在这样的环境里不能维持生活,只有迁徙到食物丰盛的南方,才能很好地渡过冬天。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北方气候转暖了,繁殖地区的植物茂盛了,昆虫增多了,这时它们又回到繁殖地区来产卵、育雏。</P></FONT><FONT size=3>
< align=justify></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  更令人称奇的是,庞大的鸟群在迁徙时竟然能够飞行得十分协调,时而向左,时而旋转,时而如万马腾空跳跃,蔚为壮观。这种现象自从古罗马博物学家皮里尼首次对大雁等鸟类作过观察记录以来,已经被人们研究和探索了</FONT><FONT size=3>20</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个世纪,但至今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目前趋向于三种解释:其一是“节能”说,根据“空气动力学”或“跑道”原理,鸟类在作“</FONT><FONT size=3>V”</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字形飞行时,把翅膀放在其他鸟类飞行时所产生的气流之上,就可以节约大约</FONT><FONT size=3>70</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的能量,这对躯体比较笨重的大雁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二是“信息”说,在鸟类群飞时,常有一只或几只有经验的领头鸟带路,领头鸟可以为鸟群提供食源、水源等的可靠信息;其三是“安全”说,认为大群鸟类集合在一起的时候,要比单独一只或仅有数只鸟的情况更容易发现敌害,因为在鸟群飞行或栖息时,只要其中有一只鸟发现敌害,它就会很快将这个信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传递给所有的鸟,鸟群就会立即采取应急的对策,或者迅速逃跑,或者一起鸣叫,将敌害吓退。</P>
<P>  鸟类从千里之外定向识途的本领,一直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奥秘之一。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北极星?太阳?月亮?风?气候?还是地磁?它们的方向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这始终是自然界中一个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科学家通过环志、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方法测到,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最近的研究还表明,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被称之为松果体的神经细胞就像脊椎动物对光的感觉器官一样起着重要作用。对哺乳动物和信鸽进行的多次电生理学试验表明,部分松果体细胞能对磁场强弱的微小变化作出反应。</FONT></P>
<P>                                               自<a href="http://www.bjkp.gov.cn/dwly/dwzw/k10103-04.htm" target="_blank" >http://www.bjkp.gov.cn/dwly/dwzw/k10103-04.htm</A></P>
发表于 2005-7-31 00: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去看看?
发表于 2005-7-31 06: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确定不是黑尾<b>蜡嘴雀?</b></P>
发表于 2005-7-31 0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福州周边么?
 楼主| 发表于 2005-8-3 22: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紫啸鸫</I>在2005-7-30 16:20:02的发言:</B>
能否去看看?</DIV>
<>
<>省委周边,又去了几次,不再见到。</P>
<>不能绝对判定,是因为没看清嘴的端部有无黑色,它隐在树叶后,觉着偶尔露出来时似乎没有,声音也粗哑,嘴似乎更硕大。如果是黑尾,我前面看到的那就该是一对吧。反正肯定是这两种中的一种。wwf上白饭解释可能是逃逸的,有些道理。</P>
<>现在奇怪的倒是它们怎么啄食构树的果实呢?</P>
 楼主| 发表于 2005-8-3 22: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另外再问一个问题,白腰杓鹬的嘴基到底是什么颜色的?</P>
<>

奇怪,看到黑头蜡嘴雀了?

奇怪,看到黑头蜡嘴雀了?
?</P>
<>

奇怪,看到黑头蜡嘴雀了?

奇怪,看到黑头蜡嘴雀了?

</P>

<>图片来自深圳观鸟网</P>
发表于 2005-8-3 22: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目前的资料是来自中国野外鸟类手册,没有提到这点,不过与大勺鹬区分很容易,有什么特殊的应用还是....?
发表于 2005-8-4 00: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了啊 </P>
发表于 2005-10-21 23: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几种杓鹬的下嘴基都是肉红色的,这方面的提问有待留心。但有些照片可能是光线暗淡呀逆光显示不清。
发表于 2005-10-22 03: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本上的解释有误,不必在意.
发表于 2005-10-22 07: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尾蜡嘴,鼓山的涌泉寺甚多的.差不多是这个季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5-5-6 00:14 , Processed in 0.07070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