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53|回复: 8

廖晓义文章-----------走公众参与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7 00: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color=#800080>
<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B>传环境文化之光</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走公众参与之路</B><B>
< align=center></P></B></FONT>
< align=center></P>
<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color=#000000><B>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廖晓义

</B></FONT></FONT>
<p>
<><FONT size=3><FONT color=#000000>
<p></FONT></FONT>
<p>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3>  </FONT><FONT size=2>中国环保事业在很长时间里被理解为两大领域: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但绿色生活的公众教育,动员人们改变地球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选择对地球友好的生活方式,却是倡导环保事业不容忽略的另一领域,绿色生活方式是污染控制的源头,也是生态保护的治本之策。<U>只有当环保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环境质量才能根本好转,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U>。如何让环保走进生活,营造大众环境文化,倡导民众参与是最现实有效的途径,而民间环保组织则成为推动公众参与的中间力量,<b><FONT color=#07b507 size=3>事实上,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FONT></b>是一个民间环保组织最重要的使命和基本能力。</FONT>
<p></FONT>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一、<B>绿色传媒是公众参与的有效手段
<p></B></FONT>
<p>
<P><FONT color=#000000>在一个大众时代和传媒时代,公众参与动员媒体的能力,也是公众参与的重要内容。尤其在中国,民间组织的社会动员渠道的有限性,需要多种载体参与推动,这就使得媒体参与成为公众参与的必要条件。成立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5</FONT>年的民间环保组织,据美国著名环境影视制作人芭芭拉 帕尔的统计,美国公民的环境意识70%来自电视传媒。地球村经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年的探索实践,形成民间环保组织、电视制作和环境教育三位一体的特色,在通过大众传播推进公众参与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地球村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FONT>年初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办《绿色文明与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同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2</FONT>日在中央电视台开设的电视专栏《环保时刻》由地球村独立制作,持续了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年。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环境意识和参与,讲述大众在守望家园中的作用和故事。地球村还发挥国际交流中的优势,到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挪威、菲律宾、巴西等十几个国家拍摄《全球环保之旅》系列,介绍国际的环保经验和公民社会的作用。几年来通过地球村的电视节目接受绿色生活和公众参与信息的受众难以计数。</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ff>搭建平台是再现了民间环保组织的能力,</FONT>促成专家、媒体和民间组织的合作机制建立。与专家直接沟通,提高了媒体的专业水平,也强化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新闻媒体,不仅成了提高公众意识的平台,而且成了政策影响的通道。毕竟,政策决策者也同时都是媒体的受众。</FONT></P>
<P><FONT color=#000000>因此与媒体的合作对于民间组织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FONT color=#45f819><U>绿色传媒</U></FONT>是传播环境意识的广阔平台,也是对于艰难生存的民间组织的强大助力。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
<p></FONT>
<p>
<P><B><FONT color=#000000>二、合作伙伴是公众参与的互助平台
<p></FONT></B>
<p>
<P><FONT color=#000000>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推动公民参与,是一个民间组织的基础使命和基本能力,而建立合作伙伴,又是这种基本能力的重要尺度。这是一个“资源互补、结盟取胜”的时代,营造环境文化,首先就是要使环保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当然需要社会各界尽可能的参与。民间环保组织在坚守自己的使命得过程中,以极为有限的资源合作伙伴,在更广的意义上发生作用?以中国弱小的民间组织和巨大的公民参与的使命之反差,我们推崇“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和能量。我们相信,民间组织的4两,是可以拨动千斤的,这个用四两撬动千斤的杠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民间组织最具有挑战性的功夫。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第一,“唤” 的功夫。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有人把民间组织的作用分为操作性组织和倡导性组织,多种形式的组织应各有不同的功能,彼此不可取代,但像地球村这类的民间环保组织的定位是倡导性组织,呼唤、倡导是我们的使命。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这种呼唤可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也可能是新的环境政策出台和实施的基础。长此以往,便可能形成一种文化。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倡导与呼唤的能量来自各方的合作伙伴,比如地球村与民促会、青基会、世界自然基金、环发所、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发起的2000地球日中国行动,中国的草根民间组织第一次走到一起; 2002年地球村在草根同行的协力与支持下组织的中国草根环保组织代表团,参加了在南非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让我们的声音走到联合国的讲坛;2000年以来,地球村主办了每年一次的民间环保组织论坛,和作为中国民间组织交流平台的《草根之声》。所有这些努力,就是基于对民间组织的呼唤倡导功能的认识,和对于民间组织交流和互助的力量的深深的理解。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第二,“串”的功夫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环保本身是一个跨越行业和部门的领域,需要民间组织这样的串的功能。第三部门没有政府的条块分割的限制,便于串连集合。一方面可以分别于不同的部门合作,一方面建立横向的联系会,客观上有利于跨部门的合作。</FONT></P>
<P><FONT color=#000000>根据不同的项目于不同部门的合作。在环境教育方面,主要与环保局等部门合作。在社区建设方面,可与民政系统合作,地球村发展的社区参与模式式在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中完成的,也得到了宣武区政府和民政部社区部门的认可。民政部建设司的领导称赞我们工作扎实,表示社区建设中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必要,鼓励我们探索参与式社区的指标体系。通过沟通与合作,一些民间的概念成为政府的政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00>民间环保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功能指向:我们的环保,究竟是小众,还是大众?如果是后者。这就要走出去,与政府合作、与企业家打交道,和各种各样的人群打交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串<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功夫是脚的功夫,脚的半径就是民间组织的功能半径。而这个半径的扩大则作为能力建设的要求与指标。</FONT></P>
<P><FONT color=#000000>第三,“看”的功夫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民间组织的一个职能就是监督,如果不能建立合作伙伴,看不到、够不着,如何能够行使这个功能?合作伙伴需要专业能力。</FONT></P>
<P><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00>合作伙伴还需要“审时度势”,用一只眼紧盯着自己的社团使命,另一只眼观察着社会运动种可能的实现社团使命的时机。不失时机地将环保意识,绿色生活的理念灌输到每个公民心中,地球村积极参与制定绿色奥运行动计划,2000年底,和北京少工委共同组织了“绿色奥运绿色生活绿天使行动”。参与绿色生活承诺的是北京83万小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我们以“5R连5环”为口号,向83万小学生发放了用再生纸制作的绿天使承诺卡,他们又带动83万个家庭实施环保承诺。承诺卡上除了承诺的行为和实施绿色生活的统计结果,还有家庭职业情况、家庭环保经验以及对社会的环保建议。这次承诺活动至少让83万个孩子和家庭接受了一次绿色生活的信息。地球村提出的“绿色713”和 “2008社区长卷”的计划正在逐步的实施之中。</FONT></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000000>
<p></FONT></FONT>
<p>
<P><B><FONT color=#000000>三、能力建设是公民参与的必要条件
<p></FONT></B>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000000>
<p></FONT></FONT>
<p>
<P><FONT color=#000000>公民参与是民间组织的使命,民间组织自身要有参与意识,掌握参与方法。而参与方法的运用,成为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一方面,自身的参与式管理。通过培训让大家了解参与的基本内容并且会编程序,鼓励该方法的广泛运用;它包括:让大家自己写岗位描述和工作程序,个人(岗位)评估体系;每两周一次的核心小组会议,不是主人从上倒下的布置,而是由核心小组成员各自阐述、主任只是点评和指导;例会轮值制度 分选三个角色——主持人、报告人、控时人,每一位工作人员,轮流当例会的主持人;战略规划经过多次陈述和讨论;制度文件正式确定之前有一个传阅和征询意见;鼓励项目负责人的创造性,主动召集会议和提出方案,而不只是执行;每个成员每周的工作计划和日志,成为提升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的手段,并通过个人工作计划的汇总和公布提高彼此的交流和参与式管理和能力;大的项目方案由和新小组讨论确定,具体项目设计落实到个人,领导只做技术性辅导,项目战略和有争议的项目通过参与式工具征集意见。透明度的设置,项目、财务、人事的定期通报;兼听制度,提倡彼此尊重不同意见的风气,把组织的不同声音作为健康的表现;提倡团队精神,关心集体,协作互助。</FONT></P>
<P><FONT color=#000000>另一方面,参与式项目实施。在任何项目中,将公众参与程度作为评估改项目成败的重要尺度:强调对于项目参与者注重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不是帮别人解决问题,而是培养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社区项目、记者项目到乡村建设都着力于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改变绿色社区的外来灌输的色彩,用参与式工具举办社区论坛,帮助社区居民成立环境议事会,使得社区论坛项目结出了参与机制之果,并使之具有了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用参与式工具征求记者意见,摸索出互动特色的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程序,发展出了鼓励记者参与式管理的俱乐部,建立了学者、记者和民间环保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
<p></FONT>
<p>
<P><B><FONT color=#000000>四、对于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几点意见
<p></FONT></B>
<p>
<P><FONT color=#000000>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目前,许多民间组织存在着缺少规划(仓促上阵);缺少制度(靠志愿者道德);缺少专业训练(靠热情)的共同的问题,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力。第一,国际社会和有关机构对于操作性能力建设重视不够,第二,组织本身没时间,能力建设很难排上重要的日程;第三,因为缺少适合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能力建设的指南和操作性软件。第四,本本主义的培训倾向,不关注民间实践和本土经验。在这里因此民间环保组织应在下述建议中努力改进完善: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l         把公众参与作为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评估的重要尺度。参与程度应该是评估的重要指标,民间组织的作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动员社会参与的方面。一个组织可能不符合某些西方组织的条条框框,但是他在公众参与方面有着动员力和影响力,那么就应分析这种动员力影响力后面的组织元素,并且总结出经验合理论;有的培训者懂得许多组织行为学的条条,但未必有被培训者那样的策划动员和协调能力。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l         尊重本土经验、多样性价值观、重视可操作性。</FONT></P>
<P><FONT color=#000000>l         注重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不适当的培训转移了对于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视,依赖某个药方或者补品。这不是被培训者的过错,而是培训者的过失。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经验和交运中学习,并且为自我学习方法提供工具性的切实帮助。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l         要有具体的目标和最终的成果(比如软件制度、项目运作方式等),要研讨适合合组织情况的操作性软件。制定成果目标,回访不是一年一次,而是经常跟进和参与。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l         不能只进行组织建设,回避产品的生产能力。重要的能力建设应该是对于人们进行项目设计有所分析和帮助,这就要求培训者本身具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素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产品是工厂的标准。不能只谈工厂不管产品——对项目等深入的环节不涉及;社区、环评、项目设计等关键能力忽略,只是针对工厂,而撇开产品和市场。事实上产品是可以分类评估的,</FONT></P>
<P><FONT color=#000000>l         更多针对个体工作领域的培训而不是泛泛的组织评估,否则会让组织成员只是用手术刀和镜子对待组织而不是同时对待自己。只有组织的评估而没有个体的评估,人们学会抱怨和期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而不是检讨和提升自我更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l         注重民间组织自身的交流。与其读那些条条框框,不如坐在一起,或者介绍经验、或者研讨对策。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l         改变项目和能力建设两张皮的情况。不进行能力建设支持,都是低效率的和不安全的。呼吁基金会在项目经费中划出能力建设的比例,并提供实施该项目的能力建设支持。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l         注重国际组织与本土组织的交流,结对子,互相学习;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接轨。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l         培训者的能力和资格认定,什么情况不了解,没有实践经验也也没有资格认定,如何轻言“培训”;误人子弟的情况更要避免。应该发展一套培训者资格的指标体系。<B>
<p></B></FONT>
<p>
<P><FONT color=#000000>l         注重使命感多发展一些专业化方面的能力建设。源头参与的关注、环境评价、新发展观等的题目都是急需的。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l         能力建设要求分层次、分岗位,有的放矢。执行长下功夫,组织要发展,领袖人物要从事务跳出来考虑发展战略、发展自己的组织管理软件;
<p></FONT>
<p>
<P><FONT color=#000000>l         用过程的眼光看能力建设——探寻中找路、纠错中学习、震荡中成长;多元化以及对于过程和错误的容忍;实施自律、平等、参与的原则。
<P><FONT size=3></FONT></P></FONT>
<p>
<P><FONT size=3><FONT color=#000000>
<p></FONT></FONT>
<p>
<P><FONT size=3><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FONT></FONT>
<p>
<P></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6 20:37: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5-6-18 18: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发表于 2007-7-26 14: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学习。。。。
发表于 2007-8-10 09: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好文啊!:heart
发表于 2007-8-12 10: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在回头看这篇文章,感觉还是理想主义多了点。如果从中国实情来看,根本问题其实不在民间,而在政府的。

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如何,直接影响环保结果。

民间组织可作为有效有益补充,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另,央视7套《绿色空间》也是以宣扬环保为主,可惜也经常犯专业性错误,比如有播出过训鸟的记录片,看到里面好多金刚鹦鹉,那可是国际禁止贸易的物种啊,对于原产地的国家来说,如同有外国人员训练中国朱寰用于商业表演那时国人的难受心理一样。

坦率的说,中国式的电视环保宣教片,完全没有动物世界来得感动人。

中国不缺理论,但是缺执行者。
发表于 2007-8-14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楼上发言,我的第一个直觉就是:

目前福建观鸟会的自我定位是政府机构还是介于政府和民间二者其中,或是其他呢?

思索中。
发表于 2007-8-15 10: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主要看什么场合,要解决什么问题的。

只要能完成目标,管他什么外衣。129师曾经在换新装的,好多人都有抵触意见,甚至要离开,因为那个帽徽是国民党的党徽,很多人感觉很难接受:我们可是“红军”啊!刘伯承说的好:都是为了抗日,心向党即可啊。

一味要纠缠政府机构或者非政府组织的定位,那是懒人行为,很简单嘛,有时间纠缠这个问题,不如多花点时间去做事。
发表于 2007-8-15 11: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紫啸鸫先生的意思我明白了,只要能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
发表于 2007-8-15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你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5-5-1 10:31 , Processed in 0.0711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